《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昨天和孩子一起看繪本故事,看到了《龜兔賽跑》的故事,有一天,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兔子嘲笑烏龜爬得慢,烏龜說,總有一天他會贏。兔子說,我們現在就開始比賽。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編輯搜圖


兔子飛快地跑著,烏龜拼命地爬,不一會兒,兔子與烏龜已經離得有很大一段距離了。兔子認為比賽太輕鬆了,它就先睡一會,並且自以為是地說即使自己睡醒了烏龜也不一定能追上它。而烏龜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當兔子醒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編輯搜圖


龜兔賽跑的兩個主角,兔子就像私立幼兒園的小孩子,而烏龜呢?就像是公立幼兒園的孩子。私立幼兒園的孩子教拼音、算術和英語,每天寫字、讀書、背古詩,在本該玩耍的年紀選擇學習。公立幼兒園的孩子每天都在玩耍,他們玩裝扮、遊戲合作等遊戲,從不同角度開發大腦,老師也更加註重孩子的行為習慣。因為他們從不學習,就像烏龜一樣,在學習方面就顯得笨拙。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教育是一場長跑,是長期堅持的結果,在該玩的年紀選擇了學習,那麼在學習的年紀就想著玩,超前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超前教學的危害:

01.學習知識,不是靠死記硬背

有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開始背古詩、背兒歌和背英語,每天的時間被學習安排滿滿的。關於教育俞敏洪老師是這樣解釋的:教育的內在精神就是激發人類對於真善美的渴望。真就是真知;善就是完善的人格、積極的價值觀,以及對眾生的寬容;美在於內心的喜悅,在於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由此可見,教育的本質就是激發學生內心追求未來的渴望和熱情。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小小年紀的孩子學習知識,在不理解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靠死記硬背,在表面上看來,這些孩子收穫了很多知識,但是透過本質,死記硬背影響了孩子思維能力的鍛鍊。所以我還是建議在孩子該玩的年紀放開玩,在孩子該學習的年紀再讓孩子去學習。

02.1-3年級孩子領先,3年級以後走下坡路

曾經我和一個小學老師聊天,他告訴我:超前教學的孩子,成績在一到三年級時遙遙領先,但是到了三年級以後,他們的成績呈下坡路線。因為一到三年級的知識他們已經學過,所以上課的時候他們會不認真、開小差或者走神。一旦養成這種習慣,孩子的成績只會越來越差,就像兔子和烏龜一樣,兔子覺得自己跑得快,所以他驕傲自滿,別人在努力奔跑的時候,他選擇睡覺。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沒有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們的成績會很差,給人一種笨笨的感覺。但是呢?他們就像故事中的烏龜一樣,他們不停的學習,對新知識充滿了好奇,他們每天都在進步,所以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好的學習習慣一旦養成,孩子的學習會越來越好,這就是為什麼龜兔賽跑的故事,烏龜反而贏了比賽。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終結:

作為家長的我們,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管是聚餐還是和幾個家長聊天的時候,總喜歡聊自己的孩子,報了多少個培訓班或者學習有多麼厲害。每次聊完天后,家長都是焦慮的,感覺不給孩子報五六個培訓班,就會和別人家的孩子有很大差距一樣。所以不管家庭條件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只要別的家長說好,那麼一定會給孩子報培訓班。

《龜兔賽跑》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是一場長跑,不可拔苗助長


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3~6歲的孩子,學習和行為習慣相比,好的行為習慣更加重要。老話說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漁,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開發孩子的思維能力,這才是授人漁。

在該玩的年紀,讓孩子放開玩,在該學習的年紀,讓孩子認真學習,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