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武漢市中心醫院易凡、胡衛鋒兩位白衣天使,今年1月不幸在臨床一線感染新冠肺炎,與死神搏鬥兩個多月後終於重獲新生。但近日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顯示,他們目前皮膚髮黑,尤其是一張“黑臉”著實讓人心疼。“白衣”變“黑人”,究竟是什麼在作怪?他們復原有沒有希望?來,藥娃為您揭曉答案!

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黑人”背後的關鍵元兇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搶救成功後出現皮膚髮黑,目前報道中的只有這兩位武漢醫生。究竟為何?

原來,當時兩位醫生患者病情極其危重,在呼吸衰竭的基礎上,有多器官功能受累和嚴重的繼發感染。控制感染是搶救生命的關鍵治療措施。根據病情需要,醫院對兩位醫生患者使用了多黏菌素B等藥物進行治療。

對於重症患者而言,與新冠病毒的鬥爭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過程,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全身機體多器官也會受到損害。多黏菌素B對腎臟、肝臟等器官均有損害。此外,大多數患者持續使用該藥後會在頭面部、頸部及四肢等部位出現色素沉著,皮膚顏色變深。因此,兩位醫生患者成了“黑人”。


一秒認清多黏菌素B

在抗生素大家族中,多黏菌素B可謂是一個“異類”。

20世紀50年代末,該藥首先在日本問世,此後相繼在美國和歐洲等地上市,主要作用是治療由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但臨床醫生很快發現,多黏菌素類抗生素具有腎毒性。尤其是20世紀六七年代隨著一系列新型抗生素陸續上市,多黏菌素抗生素逐漸被人們淡忘。

然而進入21世紀後,細菌的耐藥性尤其是革蘭氏陰性菌的多藥耐藥性問題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醫學難題,多黏菌素B作為治療多藥耐藥的革蘭陰性菌引發嚴重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重新回到臨床視野。雖然科學家對其結構進行了改造,但不良反應較大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多黏菌素B的不良反應

多黏菌素B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以下幾點:

腎毒性

發生率最高。出現腎毒性時,多黏菌素B無需調整劑量,多數患者在停藥後腎功能可逐漸恢復。

神經毒性

較腎毒性較為少見,主要表現為頭暈及共濟失調、面部潮紅、嗜睡、外周感覺異常、胸痛;鞘內給藥可見腦膜刺激症狀,如發熱、頭疼、頸部僵硬、腦脊液中細胞計數和蛋白升高;與神經毒性藥物同時使用易導致呼吸困難、低氧血癥、呼吸暫停。

色素沉著

多黏菌素B靜脈應用後導致的色素沉著發生率為8%~15%。一項研究發現,約15%患者在應用多黏菌素B的第三天開始出現膚色改變,多見於面部和頸部。

其他

已報道的其他不良反應包括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肌肉注射疼痛(劇烈)、藥物熱、蕁麻疹、靜脈炎、腹瀉及霧化吸入後引起的氣道痙攣等。


多黏菌素B的“作案”機制

多黏菌素B導致皮膚色素沉著的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其可能有以下5種“作案”手段:

1

直接誘導表皮黑素細胞過度表達或功能增強,從而使黑色素合成增多,或者與黑色素形成穩定的複合物,使巨噬細胞中黑素清除減少,導致黑色素在皮膚內(尤其是在皮膚巨噬細胞中)積聚,引起皮膚色素沉著。

2

含有色素的藥物(如阿的平和砷劑等)及其代謝產物積聚,在細胞外基質或者真皮巨噬細胞內無法清除,引起色素沉著。


3

產生自由基,促進部分脂褐素等特殊色素合成,在皮膚中形成色素沉著。


4

損傷真皮血管導致紅細胞外滲,繼而引起含鐵血黃素沉積,導致皮膚色素改變。


5

導致皮膚對光照敏感性改變,黑素細胞的黑皮素-1受體功能和表達上調,促進黑素細胞增殖,合成黑色素增多,引起皮膚色素沉著。


用藥導致的變黑難以預防

對於多黏菌素B類藥物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目前尚無確定有效的預防方法。

參考其他藥物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研究成果,減少藥物劑量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預防途徑。但是,減少多黏菌素B的劑量很可能降低療效,甚至導致細菌耐藥。

基於組胺介導的炎性過程可能與多黏菌素B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有關,使用抗組胺藥也可能對防治多黏菌素B相關色素沉著有一定效果,但尚需進一步研究。

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多黏菌素B導致的皮膚色素沉著是可逆的,在停用致病藥物後,大部分患者可逐漸恢復。

(1)新生兒和嬰兒的色素沉著在停藥後可完全消退。

(2)部分成年患者的色素沉著可逐漸減輕,在病情得以控制的情況下及時停藥或尋找替代藥物會有利於皮膚顏色的恢復。

(3)對於少數具有不可逆的皮膚色素沉著的患者,可以進行皮膚美白及激光治療。

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抗疫“白衣”變“黑人”,原來是多黏菌素B在作怪!

#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