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I與雲計算為中國數字經濟“鋪路”

疫情的關鍵當口,34萬億的基建項目扶搖而上。

在近期發佈的多項政策中,“新基建”一詞多次上榜。相較於傳統基建,“新基建”突破了以往以鐵路、公路、機場等中心的“鐵公基”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基建模式,賦予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內涵,體現了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與內在需求。其中,5G、雲、AI等技術的融合產生的數字溢出,正在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在近期的調研中發現,雖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線下商業的運行,但隨之各種“線上”新模式迸發出更大的活力,5G的高速連接、雲計算的海量算力和AI的應用智能正互相協同,創造出新的業務體驗、新的行業應用和新的產業佈局同時,“5G、雲、AI”正在成為構建數字經濟的超級密碼,新基建助推下將帶來“基礎”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創新熱潮,而這些新技術正在呈現出彼此融合發展的趨勢,如5G和雲、雲和物聯網,都是相輔相成的,融合後呈現出更大的數字溢出效應,融合加速產業發展。

在日前舉行的首場系列雲上會討論中,華為雲與計算上海總經理張英梗表示,新基建的核心是打造數字經濟的堅強可靠底座,一個數字產業生態。“數字經濟的底座和基礎設施本質上圍繞著聯接和計算,在這之上才會有千行百業的應用產生。“張英梗說。

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秦朔則表示,整個經濟正在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方向就是高質量發展。過去可能是火車引擎,但未來要想再上一個臺階,必須有新型的引擎,這種引擎應該體現出更高的效率,要靠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才能夠提升全社會的效率。整個中國經濟今天還要想發生變化,本質上就要換芯片,換引擎,這是新型基礎設施作用之所在。

5G、AI與雲計算為中國數字經濟“鋪路”

“聯接和計算”成為數字世界底座

未來10年數字經濟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新基建”將作為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為中國帶來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型基礎設施的範圍,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以及創新基礎設施。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在一場論壇表示,新基建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需要為導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是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數字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他談到,過去常說,“要致富,先修路”。現在可以說 “要做強,先上網”。新基建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需要為導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是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數字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新基建的內涵主要兩條:一是聯接,連接網絡、平臺;二是計算,包括算力、算法。連接是基礎,計算是核心。

華為上海雲與計算總經理張英梗也在上述直播中強調,新基建的核心就在於“聯接和計算”。在數字經濟領域中,5G、雲、AI不是一個完全在業態上獨立拆分的技術,而是一個全棧的技術,最終目標是釋放整個數字紅利。

具體來看,在聯接方面,5G大帶寬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海量連接的特性,讓傳統的線下模式在線上也成為可能。同時,可以看到,中國5G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未來中國5G市場發展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建立的商業價值,也會領先於全球其他國家。而目前中國5G處在大規模建網初期階段,工信部2019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5G基站數超13萬個,用戶規模以每月新增百萬的速度擴張。目前,5G用戶數已超過1000萬。

在聯接領域,無論是5G的合同數量,還是5G的全棧式解決方案,華為都積累了一定的優勢,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頂級玩家。

而在計算領域,這幾年更是成為了各國爭奪的焦點。全球GDP前五的國家——美、中、日、德、法,與全球服務器出貨量排名幾乎一致。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上廣深和浙江,每萬億GDP的服務器需求量遠高於其他地區。疫情期間,快速幫助醫生篩選新冠患者的AI輔助診斷,背後支撐的是雲端的算力;當無數機器人在“燈塔工廠”自行運轉、晝夜不息,背後支撐的是邊緣的算力。也就是說,整個數字經濟都是構建在強大算力至上的,誰的算力更強,誰就在數字世界中擁有更強的實力和話語權。

2019年9月,華為基於“鯤鵬+昇騰”雙引擎,全面啟動計算戰略,致力於提供世界級的算力。其中,作為通用算力處理器的“鯤鵬”,具有高性能、高吞吐、高集成等特性。而由數千顆昇騰處理器組成的全球最快的AI訓練集群Atlas 900,總算力相當於50萬臺PC的集成,是目前全球算力巔峰的代表。

此外,華為以“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伙伴”的策略,攜手夥伴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鯤鵬+昇騰”生態,共享數字世界的紅利。截至2019年12月,已有超過600傢伙伴加入鯤鵬夥伴計劃,成立16個鯤鵬生態創新中心,鯤鵬生態產業園在全國4大直轄市、15個省遍地開花,助力各地方政府加快數字化建設。

當然,算力還出現在個人隨身設備上,以及物聯網的端側(如智能攝像頭),但是主要還是在雲上,所以新型的以提供強大、低廉算力為目的的新型數據中心,將是新基建的一個主要建設方向。

張英梗表示,目前華為在5G上形成了從端到雲、從設備到產業的完全解決方案。“而在雲方面,尤其是面向行業,華為雲有獨特的行業優勢,在這個行業有35年的積累。在AI上,打造了自己的AI芯片,昇騰無論是在訓練端還是分析段,邊緣還是數據中心,都有完成的產品和芯片都能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經濟使能千行百業

目前,5G已經正式進入到商用階段,滲透到了各行各業當中。隨著各地5G產業園的落成和不斷優化,在與雲技術、AI互融配合的過程中,5G的高速連接,雲計算的海量算力以及AI的應用智能正在相互協同,創造出新的業務體驗、行業應用以及新的產業佈局。

可以預見,5G、雲、AI將會成為構建數字經濟的超級密碼。

以疫情期間的醫療系統為例,在疫情發生後,華為迅速和武漢的合作伙伴一起發佈了“病毒基因組實時分析平臺”,通過5G技術實時上傳數據,應用AI技術進行病毒基因測序,將原來長達數天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個小時,極大提升疑似病例的確診效率。華為還和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並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服務,該系統可自動分離出毫米級微小病灶,實現單病例全自動精準量化結果的秒級輸出,大幅提高了診斷效率。

在疫情和復工期間,遠程協同、雲辦公成為眾多企事業單位的首選。北大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大一院、中大五院等近萬家醫療機構,以及全國50多個部委,超過500個省市政府部門使用了WeLink開展遠程辦公;據統計,疫情期間通過華為雲WeLink實現在線簽約的總金額超過了1000億元。

可以看到,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基於5G的遠程醫療、機器人查房、紅外測溫等等應用場景都得到快速落地,基於雲和AI的工業互聯網,有效支撐了政府和企業對於應用快速開發部署、供需對接和資源配置的需求,支持企業加快復工復產,基於雲、人工智能、5G的城市智能體,加速了政府的智能化治理,增強了非接觸式業務辦理等等。雲+AI+5G已經成為與高鐵、水電、網絡一樣的基礎設施。

“5G產業的發展要有足夠的技術支撐,但產業的裂變和應用是下一步我們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5G真正的效能發展出來。”張英梗表示,“一個都不能少”,要讓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智能世界的紅利。

他強調,5G對於產業來說應該首先是一個孵化器,讓更多的場景和應用生根發芽,長大。第二個是應用創新中心,先行先試。第三個是能力中心,既是技術能力中心,也是人才培訓中心,然各行各業真正用起來。“在商業機會面前在千行百業生更發芽,把5G產業園變成5G產業落地發芽的標杆,這樣才能實現從點到面,從技術到應用一體化的5G產業落地體系。”

可以說,今天無論是對於發展中的企業還是剛剛起步的行業,數字化轉型都迫在眉睫。依託於數字化助力,企業會更容易產出符合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實現企業更好的發展。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的必經之路,而其中雲是數字經濟的底座,將由全社會共建。在華為看來,此次疫情後,雲、AI、5G的融合技術將成為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對經濟復甦,對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對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 | 一財網

●圖片貼紙來源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