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相同的可以不相等

同一性的認定是邏輯思維的基石。

如果A=B,這二者就可以認定為是同一的。相同的東西,就可以互換。像數學裡解方程,就是把未知數用字母代替,作為已知數進行運算得出答案。同一個數,不論用什麼符號來換,都是同樣的答案。解答正確的話,結果也不會變,永遠是那個答案。


憑什麼相同的可以不相等

同樣的東西就一直是那個東西,永遠不會變。這就是我們的常識。

但是,一個人滿頭頭髮,自然不是禿子。然後,掉一根頭髮,當然不是禿子,然後再掉一根頭髮,仍然不是禿子。依此繼續掉頭髮,最後頭髮掉完變成光頭也仍然不是禿子?這就是禿頭悖論。同一個人,同樣不是禿子,但最後卻變成了禿子。為什麼同一個人會不同呢?

分析一下就知道,正是掉頭髮這一變化讓同一個人由不是禿子變成禿子。可以說,正是變化導致了不同。事物都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轉變,就總會變得不同。

變化是動態,動態會帶來不同。而解方程之類的換元法,換元是種靜態過程,因此保持了不變。

我們的混沌邏輯,就把同一性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進行不同的邏輯推理。而動態又可以分為連續和離散兩種。這樣連靜態加動態共有三種同一。下判斷行推理時,可以綜合進來一起判斷,也可以分別判斷,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舉例,一幅畫,將它表面一層揭下,裝裱成另一副畫。這樣一幅畫就一分為二,像單細胞生物那樣分裂成兩份。這兩幅畫,哪個和原來的是同一幅畫?

一個許久未見的朋友與你相見了,他還是你記憶中的那個人嗎?

靜態的看肯定是,因為你朋友就是你朋友,同一個人就是同一個人。

動態地看就不是。人總要有變化的。隔了那麼多年沒見,他變成什麼樣子你知道嗎?說不定變成另一個人了。就像魯迅《故鄉》中的閏土,少年的和成年後的基本上可以說是兩個人了、

連續的看就不一定。人總會有偽裝的,你以為你看到的就是他真正的樣子?表面上他是變了,但內裡沒變,他還是你當初熟悉的那個人。或者他表面沒變,內心卻變得你根本不認識了。

你真的認為他還是他嗎?

或者,隨著年歲增大,你覺得自己還是當初的自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