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這是一個關千108戶人家住在一塊麵積僅0.5平方公里的天然巨石上的傳奇。麗江寶山石頭城納西語稱為“拉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城內瓦屋鱗鱗,巷道縱橫,麗江納西族居民闢巖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隨勢打成,古樸自然,奇絕無窮。麗江寶山石頭城三面皆是懸崖絕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僅有南北兩座石門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險之城。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寶山石頭城建於元朝初年,當時為雲南行中書省麗江路宣撫司所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管轄今大具、大東、鳴音、寶山、奉可五個鄉的範圍。寶山州在長江第一灣的懷抱之中,三面環江形似口袋底,境內山川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氣候十里不同天,山頭冷涼,河谷乾熱。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寶山石頭城位於雲南省麗江自治縣東北約120公里的金沙江峽谷中。據史書記載,寶山石頭城建於元代,當時為麗江路宣撫司所轄七州之一--寶山州治所,納西預交"刺伯魯盤塢",意為"寶山白石寨",而"刺伯"即寶山。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納西族先民大約在公元五六世紀時遷徙到這裡,那是寶山州內山脈縱橫,河谷深切,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依山負險,酋寨星列,不相統攝"是漢唐時期納西族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變的歷史寫照。南宋淳佑十三年(1253年),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抵達金沙江邊,納西族首領麥良親赴石頭城江邊的喇伯渡口,打開寨門援引蒙古軍隊,留下了"元跨革囊"的千古絕唱。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寶山石頭城是雖然面積不大,但是佈局十分精巧,三橫五縱的街巷設置,使整座城街路暢達,巷道通幽。房屋傢什的築造,更令人備感奇妙。地基從大石頭上開鑿出來,階石、柱石、房簷石,都是石頭所造,再看看房內那些石床、石枕、石槽、石桌、石凳、石灶、石缸、石穴,一樣一樣,都是那樣的渾然天成,精妙絕倫。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汽車在這裡毫無用處,而馬跟騾子卻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為什麼會在懸崖上修建城寨?石頭城的本意是為了抵禦外來侵襲。先人發現此處形勢險要,兼備攻守,就決定利用這塊巨石的獨特地理優勢,下令依山就勢,在險峻天生的石堡上造門築牆。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這裡的人淳樸善良,沒有城市裡的爾虞我詐,也沒有都市裡的那些欺騙的套路,有的只是鄰里間互相的信任和包容,以及那簡單快樂的生活。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一面臨水,三面是懸崖。進入村莊只有左右兩個石門可入!於是也成就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寶山石頭城。這裡的房子層層疊疊,落差很大,但每個房子都可以看得到對岸的風景,石頭城的城牆雖然只有1米多高,卻因為地勢險峻而讓人望而卻步,因為城牆下面就是萬丈深淵!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石頭城的周圍是大片梯田,都是他們一鋤頭鋤頭挖出來的,加上獨特的灌溉系統,利用當地優越的水土條件,梯田可以一年四季耕作,滿足石頭城所有居民的糧食菜蔬供給。他們開墾的土地圍繞著這座城,周圍方圓百里目光所及,凡能開墾的全都闢為梯田,一直延伸到江邊,遠遠望去鮮綠的梯田陣猶如石頭城的巨大裙幅,十分壯觀。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出城耕種土地,到下午進城就回到了自己溫暖的家園。出城,進城就是一個標準石頭城居民的一天。


雲南寶山石頭城:最後的納西族樂土


大概唯一的遺憾就是這裡交通不便,前往石頭城的道路更是崎嶇險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