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在工地上搬磚、在富士康工廠拖地、在西藏餐館端盤子……

來自四川農村的王相軍做過很多類似的工作,

但短則幾天,長也不過三個多月,

攢夠路費就不幹,

因為他要去爬冰川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18歲就開始外出打工,

不想按部就班,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直到在玉龍雪山和冰川結緣,

冰川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他用10年時間爬上中國西部70多條冰川,

“這些震撼的景象,我要分享給更多人看。”

王相軍說:

我一開始搞不清楚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等這些專業的概念。但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冰川的變化。我覺得需要去記錄下來,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問題。

從2017年開始,他就在快手上堅持記錄冰川消融的現狀,

分享自己與一條收養的小狗“土豆”,

一起穿越西藏生命禁區之旅的記錄片段。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正在進入一條冰川的內部

由於山裡沒有信號,王相軍往往只能下山後發視頻,

最開始發視頻的時候,播放量只有幾百。

慢慢地,他總結出一些“套路”:

清晰度得高,這是最基本的;不能發太嚴肅的東西,得拍得好玩兒;得持續更新,並且經常跟粉絲互動。

靠著自己的一點一滴的經營,王相軍現在已經擁有140多萬粉絲。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選擇目的地的方式很簡單——打開手機上的衛星地圖應用,在青藏高原上尋找白色的區域,

然後選擇那些看起來很大片的冰川。

然而,現實經常給他潑冷水。

比如,當他到達現場,發現距離衛星圖像的拍攝時間僅過了幾年,

地圖上原本覆蓋大片冰川的白色區域已變成漂浮在湖面上的碎冰。

“幾乎每一個去過的冰川都是這樣,跟衛星圖像差別很大。不到現場,你就感受不到冰川退化的速度。”他說。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拍攝的冰山

2018年,在西藏察隅的梅嶺雪山西坡,

他好不容易找到一條表面長著沙棘林的冰川,

結果還沒離開這條冰川就塌陷了。

40多平方米、胳膊粗的沙棘林成片倒下,融水汩汩流出。

跟他一起上來的還有村裡的一個小男孩,差點滑倒掉到坑裡。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說,很多冰川都是這樣從內部垮塌的。

最開始,太陽曬化了表面,水滲入冰川底部。

融水越積越多,逐漸從水窪變成了隧道一樣的地下河,直到最後冰川失穩、垮塌。

成百上千年的冰川,就在他眼皮底下萎縮、消失。有的冰川變得千瘡百孔,有的變成了湖泊。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拍攝的冰山

冰川消融不是憑空消失,

它有時會引發洪災,

也會造成依靠冰川水灌溉的農田突然失去水源。

會給當地的人們帶來無法想象的危害。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而王相軍不知道,自己發佈的這些冰川短視頻,

在不知不覺中做到了很多專家都沒做到的事。

每年都有官方發佈各種權威的氣候信息數據,

但都離普通人太遠了,

又不是自己的工資條,大家根本不在意一串數字裡多了一點還是少了一點,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拍攝的冰山

但王相軍的短視頻都是接地氣的、有趣的,

老鐵們能親眼看見冰山的美景、水潭裡的小花、

在冰山上吃飯、遇到各種各樣情況的日常……

當然,不能少的是冰川融化的現狀,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大家都很愛看老王的更新,

羨慕他看到的美景、羨慕他孤身一人流浪的灑脫,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也會為雪山的融化而感到難過,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知道,共情是喚醒普通人對氣候關注的第一步

“如果人們連冰川是什麼都不知道,怎麼知道全球變暖?他們只會認為這些跟他沒有關係。”

正是因為他做的這些努力,

2019年12月,王相軍帶著自己的視頻和故事,

參加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作為中國民間環保人士代表和其他各國年輕人交流。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王相軍(右二)在聯合國氣候大會活動上

現在,雖然受疫情影響被困在尼泊爾,

但他依然在追隨著冰山,偶爾直播和粉絲說說話,繼續自己的平淡生活。

已過而立之年的王相軍,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從快手到聯合國講臺 這個四川農村小夥讓大家真正認識冰川

我們普通人可能無法爬那麼多座冰山,

但保護地球,保護冰山,就是要無數個普通人都做出實際行動才能實現,

不如就從衣服開始,把你不穿的衣服交給白鯨魚,

讓它們重獲新生,環保再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