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環境股權騰挪 三峽系成“二當家”

本報實習記者 茹陽陽 記者 吳可仲 北京報道

兩方資本“一進一出”,上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環境”,601200.SH)的“二當家”便換了新面孔。

上海環境股權騰挪 三峽系成“二當家”

4月21日,上海環境披露股東增持股份進展公告稱,4月10~17日,長江環保集團(三峽集團子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上海環境股份463萬股。本次增持後,長江環保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三峽資本合計持有上海環境股份5030萬股,持股比例為上海環境總股本(截至2020年3月31日)5.51%。

與三峽系加持不同,聯想旗下的私募基金——弘毅(上海)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弘毅投資”)則選擇“退場”。據悉,2013年,弘毅投資通過參與混改,成為上海環境第二大股東。進入2019年後,弘毅投資開始持續減持。

“弘毅投資減持是根據其自身的財務安排進行的。”上海環境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們的第二大股東已經是三峽(集團)了。三峽(集團)目前持股5.5%左右,弘毅投資持股為5.49%。”

以上海為“大本營”

上海環境的地域特徵明顯,其控股股東為上海城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城投”),實控人為上海市國資委。2017年,上海市國資委下屬的城投控股(600649.SH)將水類、環境類業務分拆至上海環境;當年3月,上海環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上海環境以生活垃圾和市政汙水為主業,同時涉及危廢醫廢、土壤修復、市政汙泥和固廢資源化(餐廚垃圾和建築垃圾)等多個環保細分領域,並從事相關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工程總承包等方面的服務業務。

作為一家地方城投控股的環保企業,上海環境在上海本地的垃圾處理市場佔比近80%,營收也大半來自上海。不過,近年在行業搶灘佈局的背景下,該公司卻步調溫和,市場佔有率還出現了小幅下滑。

2019年年報顯示,上海環境實現營收36.47億元,同比增長41.1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16億元,同比增長6.65%。

在上述36.47億元的營收構成中,固廢處理、汙水處理和承包設計規劃這三大業務的營收分別為18.01億元、4.15億元和10.91億元,佔比分別為49.38%、11.38%和29.91%。

從營收的地域構成來看,上海地區的營收為27.83億元,佔比約76%,遠超其他省份;其餘的山東、江蘇、福建等8省份的營收合計佔比為24%。

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人士表示,上海環境的大本營在上海,運營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也主要集中在上海本地,外地的焚燒廠不多。

上海環境方面向記者表示,其已投運的垃圾處理項目中,有六七成的產能集中在上海,其在上海的垃圾處理產能約佔整個上海的80%。

截至2019年年末,上海環境在運營垃圾焚燒項目13個,中轉站6個,汙水處理廠6座;投資、建設、運營垃圾填埋項目5個。其多個運營指標中,入廠垃圾量和垃圾焚燒上網電量均小幅增長,而垃圾中轉量和汙水處理量則同比出現下降。

此外,在2016-2018年,上海環境的垃圾處理量分別為853萬噸、845萬噸和879萬噸,市場佔有率分別為4.33%、4.2%和4.16%,出現小幅下滑。

弘毅投資減持

隨著上海環境的發展,大股東也開始發生了變動。

成立於2003年的弘毅投資管理資金規模超800億元,已在醫療健康、消費與餐飲、文化傳媒、環保與新能源等領域投資超過百家企業,其中包括石藥集團(01093.HK)、中聯重科(000157.SZ)、新奧股份(600803.SH)等多家上市公司。

2013年時,弘毅投資通過參與國資混改,出資17.93億元獲得城投控股10%股權,成為第二股東。2017年,城投控股實施分拆後一分為二,弘毅投資也就分別持有城投控股和上海環境各9.24%股份。

上海環境方面向記者表示,弘毅投資是2013年國企混改時入股的,2017年上海環境上市時,弘毅投資持有的是城投控股的股份,後來持有的上海環境股份是按原比例拆分轉過來的。

之前,弘毅投資所持上海環境股份多處於質押狀態,後於2019年9月、12月,分兩次解除質押。在此期間,上海環境分別於2019年2月、10月發佈公告稱,弘毅投資計劃在二級市場減持所持上海環境股份,分別計劃減持約3500萬股和6200萬股。

如果上述減持計劃順利進行,弘毅投資將全數清倉所持上海環境股份。不過,據上海環境公告,第二次減持計劃未能如期完成。

上海財經大學500強企業研究中心財務與金融學教授、資本市場財務與審計專家宋文閣向記者表示,弘毅投資作為民營資本,當時參與混改是屬於股權私募投資,可以認定為純粹的財務投資者,符合基金的募、投、管、退的一般規律。

宋文閣認為,弘毅投資或認為上海環境業務主要在上海,處理能力已經達到80%,未來增長空間有限,抑或認為估值太高。隨著經營業績及資本佈局變化,上海環境或不符合弘毅投資原來的預期,而進行資本結構調整並減持。減持過程中只要做好相關信批工作,就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與同行業內高歌猛進不同的是,上海環境發展步調相對平緩溫和。2015~2019年間,該公司營收由20.09億元增加至36.47億元,歸母淨利潤由3.41億元增至6.16億元,都未翻倍。而據Wind數據顯示,僅2015-2018年,固廢行業整體營收增長超2倍,歸母淨利潤增長近4倍。

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在國內的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上海環境的運營、設計水平都很不錯,但規模並不算大,目前在行業內屬於中小型企業。前幾年上海環境對外地市場開拓熱情不高,投入不大。而上海本地的處理能力已經飽和了,不太可能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

三峽系入場

在弘毅投資減持套現的同時,三峽系也在加緊進場掃貨。

3月10日至20日,三峽資本通過集中競價的交易方式,在二級市場買入上海環境股份1779萬股,佔後者總股本的1.94%。3月13日至31日,長江環保集團以相同方式,買入上海環境股份2738萬股,佔後者總股本的2.99%;4月1日至3日,長江環保集團再次買入50.33萬股上海環境股份。

4月7日,上海環境公告表示,截至2020年4月3日,長江環保集團及三峽資本合計持有4567萬股,占上海環境總股本的5%。三峽資本和長江環保集團實控人均為三峽集團。

近日,上海環境再發公告表示,三峽系方面擬在未來3個月內,以自有資金在二級市場繼續增持上海環境股票,增持比例預計占上海環境總股本的1%~2%,且增持價格不設限制。

對於增持上海環境等事宜,截至發稿,三峽集團方面未向記者作出回覆。

記者瞭解到,在舉牌上海環境前,三峽集團在環保領域已多有佈局,其通過長江環保集團和三峽資本,入股武漢控股(600168.SH)、國禎環保(300388.SZ)、興蓉環境(000698.SZ)、四川能投發展(1713.HK)等多家上市公司。

“三峽那邊從二級市場增持,我們雙方也溝通過”,上海環境方面對記者表示,“(三峽)可能是想成為我們的戰略投資者,而不僅僅是財務投資。不過很多事情,還在進一步溝通中,並沒確定下來。”

宋文閣認為,三峽系是國有資本,目前雖然舉牌,但還要具體分析是財務投資還是產業投資。如果是產業投資,未來或會繼續增持以獲得表決權甚至控制權,從而跟三峽現有的業務進行整合,產生資本協同效應。關鍵要看三峽有無後續動作,5%持股可能並沒有結束。

關於目前的股東持股情況,上海環境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其第二大股東已經變成了三峽系,後者持股5.5%左右。最近一次公告,弘毅投資的持股為5.49%。長江環保集團和三峽資本兩家是一致行動人,所以三峽系合計持股已經超過了弘毅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