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这两天,李兰娟院士向美国专家传授经验的视频火了。

原因很简单,在这次国际交流中,李院士全程说的都是中文,而且还是中国人都不见得能听得太明白的“江浙”普通话。

在看到屏幕“对面”美国翻译的表情时,感觉有点滑稽。而看到美国专家认真做笔录的时候,更觉得无比自豪。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英语,不是成为专家的理由

虽然李院士参加的这次交流不是特别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但通常情况下,英语一直是这种场合里最主要的沟通语言。

作为国内顶级的医学专家,经常出席国际医学会议的李兰娟院士不可能不会说英语,甚至应该说得非常流利。

但是和之前在国际会议上发言的专家学者不同,李兰娟院士在这次交流中,全程“飚”中文。

讲真,就算中国人不仔细听的话,都不一定能完全听懂江浙普通话里的每一个字,更别说坐在“对面”的美国翻译这会儿心理阴影得有多大面积了。

虽然李兰娟院士肯定没这么想过,但是我在看到视频的时候却情不自禁地脑补了一句:就说中文,爱听不听。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李院士和美国专家讲中文,其实并不该被过度解读。但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却不可能不被这段视频激发得淋漓尽致。

在国际舞台上,英语一直占据着交流语言的主导地位。而过去,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能用流利的英语发言,更是会被无数人称赞。

于是,英语热在这几十年里一浪高过一浪,甚至一度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学英语就等于文盲。

虽然郑强教授也对此回怼到:只有文盲才会说这种话。

但是不得不承认,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沟通的“工具”,在过去我们可能太过于把它神话了。

而李兰娟院士用中文向美国专家介绍经验,则更说明了英语并不是成为专家的理由。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话语权,语言权

在这场跨年的灾难中,我们毫无疑问是做得最好的,没有之一。

虽然世界的某些阴暗的角落里,依然对我们颇有微词,但在疫情面前,谁都不敢心存侥幸,谁也都不得不“放低姿态”,向东方取经学习。

这个时候,别说李兰娟院士跟美人国说中文了,就算她说绍兴话,别人也得听,而且得认真听。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过去总有人说,因为说英语的人多,所以我们要学英语。

但这明显站不住脚。

全世界说中文的人口至少也得有14亿,而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不到4亿。

就算是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口加起来,也不过是不到8亿。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另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说英语的国家多。

过去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毕竟我们要和全世界沟通和交流。让全世界学中文未必落实得下去,但是中国人去学英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对。

过去学英语,我们除了把它当做语言工具与国际交流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科技,取长补短。

在我们的科技水平远比如今天这般先进的年代,国际上可以公开的技术资料和学术论文基本都是用英文书写。

想学,那就学好英语。

虽然我不想这么说,但那时真的是不得不学。

所以说到底,谁掌握了话语权,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经验更有效,谁的语言就会被推广到全世界。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我们要不要学英语,应该怎么学英语

自从有专家建议对英语的考试进行优化后,针对“要不要学英语”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有人建议降低英语的高考权重,有人认为应该把英语踢出高考,甚至有人觉得压根就不应该学英语。

英语要不要学?毫无疑问要学。

虽然我们今天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少领先于世界的例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拥有全工业门类生产能力的国家,在不少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上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核心技术的提升,只有一条路:自己研发。那么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就依然任重而道远。

所以英语,还是要学的。

但是反对英语的声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很多人认为英语占据了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这个我是赞同的。

但是和他们的想法不同的是,我认为中学时期的英语学习,还是要保留。而到了大学之后,则可以适当放宽。

为什么中学要好好学英语?

中学的六年间,学习内容主要是基本的语法和常用的单词。

应该说学会了这些内容,即便是今后不用英语去和别人交流,至少底子是打扎实了。而如果将来工作有需要的话,也随时可以通过扩充词汇来进阶。

更重要的是,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语感的培养更容易。在这个阶段学英语,任务虽然繁重,但也确实是人一生中学英语的最佳年龄,也是最省时间的年龄。

但到了大学之后,我们对于英语的要求似乎有点苛刻。

虽然本科学历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但毕竟大多数本科生还是会在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很少会走上科研岗位,对英语的需求不算太大。

那么强求他们必须过四级,是否意义不是太大呢。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写在最后

说实话,我从小就学英语,也从小就讨厌英语。

每次跟着磁带读课文的时候总是会想:为什么不让外国人来学中文。

没曾想,当年的一句抱怨,现在其实也正在变为事实。

除了李兰娟院士用中文与美国专家交流,让美国人不得不自带英语翻译之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掀起了中文热。

在英国,有5200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学习中文的人数大约有40万。

在法国,150多所大学和700多所中小学也开设了中文课。法国教育部门还专门为此设立了一个职务叫作“汉语总督”。

在意大利,在西班牙…,学习汉语的热度就像当年我们学习英语一样高涨。

而俄罗斯,更是把汉语列入了高考。

李兰娟院士连线美国专家,全程讲中文,这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虽然汉语的难度被外国学生各种吐槽,但是就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学谁的语言,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我们富不富、强不强的问题。

被汉语“支配”的恐惧,迟早会落到更多的外国学生身上。

但也别忘了,谦虚确实能使人进步。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取长补短,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世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回到,并永远屹立于世界之巅。

『诚言呈语』每天趣谈教育新鲜事。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