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恐,晓而生安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未知生恐,晓而生安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2019年末,一场未知的传染病席卷武汉三镇,人们在道听途说和奔走相告中陷入恐慌和无助中。幸我大中华,及时出手,捍佑华夏子孙。


作为一名定点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的医院感染防控者,不知道是因为对生物型危险反应迟钝?还是因为习惯了慢条斯理?我似乎没有过多的恐慌(毕竟恐慌无益),一边作传染病医院感染防控布置、规划医院内部布局流程线路、医务人员防护培训指导、规划防护用品规范储备及分级发放,一边想到的是去弄清楚疫情事态的真况,因为信息渠道五花八门,需要我们去科学甄别……


下面就谈谈疫情中我所认识和思考的,请别怼我马后炮,这不是因为之前忙疫情防控,现在才得空总结一下思想,跟您汇报嘛!


一、2019年12月出现的不明原因传染病说:我想有个名字!

未知生恐,晓而生安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2019年12月份,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此前一直没有正式名称,一度被称为“武汉肺炎”、“中国肺炎”等带有明显地域歧视的称呼,是对武汉和中国的一种污名化。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月11日晚,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Vi”为“病毒”,“D”为“疾病”,“19”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则是2019-nCoV。


二、 关于2019-nCoV2019-nCoV,顾名思义,它是冠状病毒属家族的一员,但它是这个家族里面的有个性的带点叛逆性格的一员,所以它得整点新花样让你重视它,否则它哪里会得名“新型”冠状病毒桂冠呢!?


冠状病毒是一类有包膜的正向单链RNA病毒,而RNA病毒的抵抗力普遍比DNA病毒弱,治愈也更容易,但是双链RNA病毒的抵抗力就很强,逆转录病毒的治愈极其困难,还好2019-nCoV目前仍然是冠状病毒科阳性单链RNA病毒,这个不知道是不是与它的治愈率和死亡率正相关呢?


咱老百姓不清楚,把问题留给科研专家就好!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2019-nCoV应该就是这种病毒特性思潮下的新生势力。


三、扯远了,说点跟咱感控有关的内容!


翻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三至六版)》,发现早期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少数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然而据我个人的信息来源获悉,各医院疫情初、早期发热门诊或急诊科常接诊到一些无发热、仅因为乏力、呼吸困难来就诊的患者,排查后确诊为COVID-19的病人。于是乎,开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 问题一:按理新冠肺炎是呼吸道疾病,为什么绝大部分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很不明显呢?
  • 问题二:为什么很多患者一就诊就是肺部CT显示中重度感染影像学改变而患者说自己就诊前期无感直到现在觉得不舒服才就医呢?
  • 问题三:为什么会有家庭传染一说?
  • 问题四:为什么会有安全距离至少一米说?
  • 问题五:为什么一般口罩对于2019-nCoV病毒起不到阻隔作用?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盘根错节,不可分割的,我冒险大开脑洞地分析一下:


1、2019-nCoV病毒的形态特征决定了临床症状、传播途径。


冠状病毒直径大约是60-200nm ,2019-nCoV直径约是100-120nm 。从对人体呼吸道的危害看来,10μm以上的粒子,常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2~10μm的粒子大部分留在上呼吸道,而2μm以下的粒子随着粒径的减小在肺内滞留的比率增加 ;0.1μm以下的粒子随着粒径的减小在支气管内附着的比率增加。这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少有上呼吸道表现,因为大部分2019-nCoV微粒悄声无息狡猾地躲过了上呼吸道的防护屏障,直通车去了肺及支气管。


2、COVID-19的传播途径目前确定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那么这又引发出来一个概念“气溶胶”。


气溶胶指的是稳定悬浮于空气中的液态或固态微粒,其大小为0.001~100μm,气溶胶可以是传染病传播的媒介。气溶胶传播包括小飞沫及飞沫核传播,在有压力和水分的情况下人类是可以产生气溶胶的,而2019-nCoV直径约是100-120nm,它可以嘚瑟地驾驭着飞沫或飞沫核这种媒介顺风车来肆虐人际之间播种生根了。


另外得警惕小于75μm的飞沫,它在空气中蒸发可以变为飞沫核,漂浮在空中一段时间......这些就是为什么COVID-19会通过飞沫近距离聚集性传播的原因之一,也是人们认为它传染性强和疫情迅速播散的原因之一。


广义的空气传播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而传统习惯人们把飞沫传播拎了出来,所以《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将传播方式区分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提到空气传播是带有病原微生物的≤5μm的粒子的传播,飞沫传播是是带有病原微生物的>5μm的粒子的传播,1米为规范里描述的短距离,结合前述内容于是就有了COVID-19除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和大于1米的安全距离的由来。


3、疫情初、早期对新型传染病的认识不足、防控战略部署的不完善、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判断、就医常识、就医途径以及就医恐惧心理等等因素,影响和延误了早期最佳的就诊时机,所以患者就诊时已经是病情进展中、后期。这是COVID-19疫情事态和所谓就诊怪相的专业之外的原因,所以就有了患者貌似没有其他症状,就诊时CT检查双肺已经是大面积毛玻璃样阴影的现象存在。


四、口罩!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傻傻分不清?

未知生恐,晓而生安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就COVID-19呼吸道防护而言,人们常常会被不同类型的口罩弄得稀里糊涂,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卫生专业人员对于口罩的分类及作用,都可能有些概念模糊,傻傻分不清。我就此谈谈自己所知:


1. 就常规人群而言,根据用途口罩可分为日常防护、医用防护、工业防护等。日常防护口罩主要是用于防尘、防雾霾、防寒等;工业防护口罩主要是用于减少和避免粉尘及有害气体的侵害;医用口罩主要是用于阻隔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有害微尘,但不能有效过滤PM2.5。


2. 新冠病毒肺炎的自我防护应该选择医用口罩。
那么问题又来了:诸如医用纱布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等,分别是干嘛用的?如何选择呢?也请听我娓娓道来:
普通脱脂纱布口罩的相关标准已经在2005年废止,不再用于医疗行业的防护;一次性医用口罩对致病性微生物的防护作用不确切,可用于普通环境下的一次性卫生护理,或者致病性微生物以外的颗粒如花粉等的阻隔或防护;

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或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以及在有创操作过程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防护;医用防护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防护等级高。


N95 口罩是最具迷惑性的!


N95的N代表其材质仅适用于过滤非油性粉尘;95代表其过滤效能至少达到95% 。N95口罩并不等同于医用防护口罩,只是说明使用了N95滤材,口罩对非油性粉尘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 95%,并不一定是医用防护口罩。


根据用途分类,N95口罩分为普通N95和医用N95,分别适用于粉尘防护和医用防护,是由NIOSH(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防颗粒物口罩中的一种口罩,有着多种型号,举例: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3M公司生产的符合N95 标准的口罩有十余种,但其中只有1860和9132两种型号是医用防护口罩(例如有些医疗卫生机构储备、使用的8210型号N95口罩,是用于职业粉尘防护的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是指口罩的过滤效果要达到N95滤材要求,同时应该具有阻挡血液、体液喷溅的功能,适用于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目前我国医用防护口罩执行的标准是GB19083-2010。


还有与2019-nCoV有关的血管紧张素受体2(atr-2)、2019-nCoV的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诊断意义在院感防控中的意义等思考,篇幅所限我就不一一阐述了,总而言之,根据2019-nCoV病毒形态特征、传播途径、疫情时态等,正确选择和选择正确的防控措施,科学管控传染病,我坚信您比我更专业!另外欢迎来怼!

未知生恐,晓而生安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武汉亚心总医院 卢莉莉
于2020年4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