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擊疫情的科技支撐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防控舉措,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儘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這為我們深入推進科學防治提供了重要遵循。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中國抗擊疫情的科技支撐


  第一,科學技術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武器。縱觀歷史,人類與疫病的戰爭既依賴於科技發展的成就,也直接推動了醫療衛生科技的進步,拓展了人類對疫病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面對歷史上每一次疫病的肆虐,人類都是在科技的支撐下才獲得勝利。因為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逐漸掌握疫病的根源、機制和傳播方式等,從而研發出戰“疫”的有力武器。

  當前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醫學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臨床醫學涉及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領域,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通過醫學檢測和經驗,對疾病的病因進行診斷,結合臨床經驗探索治療方式。此次新冠肺炎在臨床檢測和診斷過程中發現了它與其他肺炎的不同,從而使我們逐漸加深對病毒的認識。其次,基礎醫學是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對疾病的本質進行研究,尋找和研究導致疾病的病原體,分析其致病機理、基因結構等,以此為基礎進行臨床檢測、治療和預防,以及相關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正是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的有效協同,才為新冠肺炎的臨床診治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武器,疫情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顯示了科技的強大力量,“硬科技”和“軟實力”都助力我們在與病毒的較量中不斷取得勝利。

  第二,科技管理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供支撐。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方面存在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就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連提15個體系、9種機制、4項制度,顯示了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在完善和健全的過程中,科技管理無論是在應急預警、決策指揮、應急保障還是善後恢復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完善統一指揮、分級負責、科學決策、反應敏銳、有效協同的體制機制提供可靠支撐,有利於全面增強各類參與主體的應對能力,有效處置重大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

  在重大疫情出現早期,發揮預警科技體系的作用,及時發佈相關預警信息十分重要。構建重大疫情預警科技管理體系,需要我們通過提升監測點密度完善全國重點區域監測預警網絡,通過技術升級提升預警水平,通過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高疫情風險自動識別能力,從而增強綜合預警能力。我們可以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輔助決策技術等現代科技管理方式,使重大疫情防控決策和應急管理做到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以保證應急管理決策準確、高效。疫情防控更加考驗我們的應急管理保障能力。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堅持全國一盤棋,各行各業都在為戰“疫”貢獻力量,實現了應急保障的科學高效。今後,我們需要重點提高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能力,著力建設應急保障管理體系,其中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是重點。信息共享平臺是參與主體收集、處理和傳遞信息的系統,以國家信息中心為樞紐,各相關信息系統整合併入,構成整體的應急保障管理體系,以提供有效的疫情演變和處置信息。

  第三,科技資源是實現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中的效率和公平的重要保證。在重大疫情面前,更要保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效率最直接的反映是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在最短的時間內救治最多的感染者;深層次的反映是醫療衛生系統的整體效率,包括資源籌措、醫療衛生服務以及醫藥用品配送的效率等,這是支撐救治更多感染者的保障。為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提高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效率,我們要以科學的要素組合和管理方式,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得益於全國一盤棋的統籌調配和通暢的交通網絡,醫務人員和醫療物資才能源源不斷調配到需要的地方,緩解了物資短缺的問題;得益於一線醫務人員不眠不休的奮戰,以及全國各行各業高效率的協同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才能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因此,我們不僅要通過各種方式提高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效率,也要繼續提高其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與國家發展水平、民眾衛生健康需求和防範重大疫情的需要相匹配。

  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重大疫情面前,所有人的生命健康權都是平等的。通過建立雷神山、火神山醫院和方艙醫院等,我們做到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今後,我們更要加強醫療衛生資源的公平配置,以保證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獲得,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需求。我們可以將先進醫療設備按照人口密度和地理區位,實現合理配置,尤其是保證廣大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群眾能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

  第四,科技傳播是提高公眾科學認知、弘揚科學精神的有效方法。疫情爆發之後,一些謠言如同病毒一樣汙染著人們的認識和精神,對民眾造成誤導,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這些反科學和偽科學的謠言能得到廣泛傳播,表明人們的科學理性和科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不斷公佈病毒研究結果和有效防控疫情,謠言逐漸消散,公眾自身也提升了科學認知和科學精神。科學認知和科學精神需要在科學的環境中養成,需要在求真、求實的社會實踐中養成。因此,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科普工作,用科學知識解疑釋惑,增強群眾對疫情防控的科學認知,使群眾經受了一次科學洗禮。有了科學防控的相關知識,人們的思想水平和意志力也不斷提升,積極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增強了戰勝疫情的極大信心。

  第五,科技創新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歷史上,傳統中醫藥的方劑和療法對疫病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現代醫學傳入我國之後,傳統醫藥學也在借鑑現代醫學的基礎上不斷髮展。中西醫結合在我國醫療衛生健康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次疫情爆發以來,國家衛健委為指導一線疫情防控,已更新發布了好幾版試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有關傳統中醫藥參與防治新冠肺炎的內容逐步得到細化,如第4版細化了肺炎分期、中成藥和藥方的應用,第5版強調中西醫並重和治療全程結合。診療方案的持續更新,源於對疫病科學認知的深入和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意味著傳統中醫藥在此次疫病防控和診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西醫結合診療在縮短病程、延緩疫病惡化進程、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作用。對於輕症和一般患者在採用西醫診療方案的同時,加入中醫藥的配合,不僅能減輕症狀,也能有效防止疫病惡化,縮短了病程;對重症和危重病人而言,西醫能有效支持生命、控制併發症,加入中醫藥的配合,有利於增強患者心臟功能和保護臟器,降低死亡率;在病人恢復期,傳統的中藥方劑和療法,也有助於患者提升自身免疫力,更快恢復健康。由此可見,強調中西醫並重參與診療全程的決策是非常有效的,也再一次證明傳統中醫藥的重要價值,表明我國持續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的重要意義,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新時代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研究”(18VSJ088)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凡 程海東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