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將李氏之子據為己有,只是劉娥計劃為後的重要一步。現在兒子有了,她就著手輿論工作。她先對外宣稱自己是太原劉氏之後,祖父劉延慶曾在後晉、後漢時擔任過右驍衛大將軍,父親劉通做過虎捷都指揮使,自己是劉通的二女兒,只是後來家道中落而已。這個說法沒有旁證,雖然無人相信,但真宗信了。

當時,楊億(974—1020年)以文章擅天下,作知制誥之職。重要的制誥,大多是他的手筆。真宗派丁謂前去說項,希望借他的名氣與風骨為劉娥編寫家世。丁謂是西昆詩派的代表人物,與楊億、錢惟演等人經常酬唱,所以成了真宗的說客。哪知楊億根本不給真宗和丁謂面子,一口回絕。

根據記載,丁謂這樣勸道:“大年(楊億字)勉為此,不憂不富貴!”

楊億義正辭嚴道:“如此富貴,非所願也。”

見丁謂仍然不走,楊億坦然相告,如果堅持要他草制,必須“請三代”。楊億堅持這樣,就是在打劉妃耳光,抗議她偽造履歷的行為。

丁謂如實回覆,真宗聽了感慨道:“楊億不通商量,真有氣性!”楊億不給面子,他只好另請高明。一說草制者為陳從易,一說為陳彭年。

《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可見真宗對劉娥一直是寵愛有加,也確實想將她立為皇后。哪知真宗在臣下面前才露了點口風,就立即招來反對聲一片,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劉娥的出身。

比如,參知政事趙安仁就認為“劉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於相門”。沈才人是太祖朝宰相沈倫的孫女,但這時也家道中落了。才人之位低於美人,更與德妃名位相距甚遠,如果劉娥所說是事實,那麼劉家與沈家一樣屬於破落戶,二人半斤八兩。趙安仁否定真宗提議,勸立沈才人為後,如果沒有充分證據,怎膽敢這樣講?翰林學士李迪(976—1043年)也支持趙安仁,認為劉娥“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

面對臣下的質疑反對聲,真宗沒有據理力爭,而是置之不理。這樣表現,既可能是懶得爭辯,更可能是劉娥確實不是劉通之女。

不過,群臣的反對也激發了真宗骨子裡的執著精神,他決定強行立劉娥為皇后。北宋草創期,皇后冊禮多不行,后妃皆寫冊命告身,以金花龍鳳羅紙、金塗褾袋,有司進入,學士院草制,宣於正殿。然後近臣、牧守、宗室皆修貢禮,群臣拜表稱賀,又詣內東門奉箋賀皇后。

《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王朝,品級不同的官員,官告用紙都不同。皇后冊禮雖然從簡,但制告絕不可以馬虎。金花龍鳳羅紙、金塗褾袋,這些只能用在後妃一級冊命告身時。真宗皇帝在位時,命婦的官告用綾紙有:遍地銷金斜花鳳子羅紙、銷金羅紙、金花羅紙、銷金團花窠羅紙、五色銷金常使羅紙、玉色素羅紙六種。前兩種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官告所用紙。

鑑於反對者眾,真宗決定一切從簡:“不欲令藩臣貢賀,不降制於外廷,止命學士草詞付中書。”於是,劉娥在任德妃月餘後,低調晉位為皇后。哪知道中書接到“草詞”的第二天,時任首輔的王旦(957—1017年)就告疾不朝。

王旦是真宗最信任的臣子,許多朝政大事必須要他點頭同意才可以施行,“事無大小,非旦言不決”。後來,王欽若曾向真宗提議偽造天書、天瑞,真宗怕王旦反對,還偷偷給了他一罈珍珠做封口費,開了皇帝向大臣行賄之先河。

得知王旦稱疾不朝,劉娥以為王相是在用泡病號的方式表示反對,於是她急忙力辭皇后之位。劉娥這樣做,是擔心王旦撂挑子威脅真宗收回成命。如果一旦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群臣群起仿效,自己的皇后夢就做到頭了。

就在劉娥忐忑不安時,王旦卻主動上疏請正母儀。原來王旦稱疾不朝是真的病了,只是一個巧合。劉娥急忙推辭,虛驚一場。

《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劉娥得償宿願,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后寶座。劉娥能做皇后,既與真宗的堅持有關,也與北宋祖宗家法有關。與唐王朝後妃“妙擇天下令族”截然不同的是,宋代選擇后妃“不欲選於貴戚”,最理想的對象是小官門戶。

與劉娥家世一樣寒微的嬪妃大有人在:太宗孫貴妃的父親孫守斌是布衣,太宗臧貴妃從前是南唐李煜的宮人。真宗郭皇后父親雖曾任宣徽南院使,但是家道已經敗落。郭守文“卒之日,家無餘財”。與劉娥一起撫養仁宗的楊淑妃,父、祖是白丁,堂弟還是個罪犯。不見史傳出身寒微的嬪妃還有很多。宋代皇室與寒微之家聯姻,不過是“恐其驕,驕即難教”。出身小門小戶的女子“不在富貴中生,則必謹畏”。這樣的人,當然不會有膽色干涉朝堂政治。

司馬光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前世皆擇良家子以充後宮”,“祖宗之時,猶有公卿大夫之女在宮掖者”。可是到了後來,“頗隳舊制”,“致有軍營、井市下俚婦女,雜處其間”。

日後劉娥垂簾聽政,她為仁宗選擇皇后時,也直接選擇了郭崇的重孫女,郭崇雖然是前朝名將,但在短短十年間便破落,變成了“衰舊之門”。選擇郭氏,理由是“庶免他日或擾聖政也”。可見,在寒微的門戶中選擇嬪妃,就是防微杜漸後宮干政的發生。這也是王旦身為宰相,同意劉娥登上皇后位的原因。因為他必須高瞻遠矚,為宋帝國通盤考慮事情。倘若另立一個有背景的年輕女子為皇后,將來會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與其那樣,還不如劉娥做皇后。出身寒微,就不會形成後族勢力,在朝堂上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中宮空虛已有五年,真宗執意立劉娥為後,而且有意委曲求全,如果一味反對,皇家顏面何存?限制皇權,歸根結底是維護皇權利益和皇家尊嚴。事情鬧得不可收拾,會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其實李沆反對,反對的也並不是立劉娥為皇后。他是在培養新君的自律觀念,不讓皇帝成為任性之君,如果真宗養成動輒繞過朝臣使用手詔的習慣,決非國家之福。

總之,在兩宋320年的歷史中,先後有九位皇后十次臨朝稱制,卻沒有出現皇后與後族勢力勾結亂政的情形,與它未雨綢繆的制度有關。

劉娥雖然沒有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卻聰慧異常,記憶力超群。史稱“後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始末”。她成為皇后後,將後宮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處置後宮事務,“多引援故實,無不適當者”。劉娥身份地位雖然變了,但對楊淑妃仍一如從前“親愛之”,楊淑妃對劉皇后也“無所忤”。與從前相較,李宸妃更加謹小慎微了。

劉娥將後宮治理得相安無事,真宗卻忙得焦頭爛額。奏章堆積如山,只好帶回後宮繼續批閱。真宗勤於政事,往往批閱奏章到深夜,如此一來,就為劉娥學習處理朝政創造了良機。藉著陪伴真宗的機會,“天下奏封……後皆預聞之”。

劉娥雖然是個女流之輩,心思卻“周謹恭密”。時間一久,真宗對她產生了依賴,有意培養她的政治才幹,對於一些棘手的事情,他也願意傾聽劉娥的意見。不知不覺中,劉娥的政治才幹增加了,從政意識也悄然形成。

為了感激劉娥幫自己處理政務,真宗也投桃報李:劉娥雖然已貴為皇后,但她始終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寢食難安。真宗決定幫她打開心結,為她物色劉姓大臣聯宗。他特意找來權知開封府劉綜,含糊其辭道:“卿與後宮近屬,已擬卿差遣,當知否?”

“臣本是河中府人,出於孤寒,不曾有親戚在宮中。”劉綜聽得一頭霧水,老老實實回答。真宗不便明言,惟有心底苦笑。不久,劉綜出知廬州。

《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劉娥見真宗做事不給力,索性親自出馬,為此專門召見了權發遣開封府劉燁,開門見山道:“知卿名族,欲一見家譜,說不定我和你是同宗。”

劉燁聞言吃了一驚,一迭聲道:“不敢!不敢!”一連幾天,也不見劉燁將家譜拿來。劉娥“數問之”,劉燁“無以對”,只好裝傻充愣。俗話說,惹不起、躲得起。於是有一天,劉燁在陛對時突然中風,一跤摔倒在地,病還沒有好利索,自請“出知河南府”。

眼見這些大臣都不配合,自己在朝堂舉目無親、勢單力薄,劉娥便想起了自己的前夫龔美。

原來,按照宋代祖宗家法,對待外戚的恩蔭有定例和特恩兩種。定例包括大禮和明堂奏補、聖節奏補、生辰恩補、冊封恩蔭等數種,北宋時南郊祀天,北郊祀地,又行明堂禮,祀后土、皇地祗於明堂。每遇三年一次的郊禮,太皇太后、皇太后可以蔭補家族親戚四人,皇后可蔭補二人;生辰恩補是每逢三後生日,可以蔭補家族子弟一人為官;冊封恩蔭就是在冊封皇后、四妃時蔭補其家族弟、侄、親戚為官的制度。

劉娥聲稱自己祖上曾經貴過,可是貴為皇后了,卻連一個可以享受恩蔭制度的親戚也沒有,不但是劉娥面上無光,真宗臉上也不好看。

很快,龔美更名為劉美,身份是皇后的兄長。不久,即因恩蔭被任命為侍衛馬軍都虞候、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愛一個女人連她的前夫都照顧了,真宗對劉娥可算得上真愛了。

《清平樂》未解之謎:劉太后把前夫召入宮中想幹啥?

北宋王朝對待後族採取的是“崇爵厚祿、不畀事權”,恩蔭多限於武職。一旦與皇家結親,就算從前是文職,也必須改任武職。另外,雖然《狸貓換太子》將劉娥塑造成一個狠毒刻薄的女人,但劉娥實際上沒有薄待李宸妃。她派劉美找到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補三班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