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北方人想吃荔枝,咋辦?

雙十一就要到了,不知道小夥伴們的購物車堆到多高了呢?現如今,網購已經成為我們當代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得益於現代社會發達的物流和互聯網行業,我們足不出戶也能在家選購併收到心儀的商品。那麼,在生產力和交通方式落後,也沒有互聯網的古代,物流業是怎樣運行的呢?

甲骨文記載,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物流業的雛形開始出現。那時它被稱為“馹傳”,這是一種即為原始的物流方式,以馬車或步行來傳遞貨物、信件。到了周代,物流開始收到政府機構的重視,周朝設置了專門主管物流郵政的官員,被稱為“行夫”,行夫的職責是“道有難而時必達“,自此快遞員成為一種正式職業。而這時的物流體系較商代的”馹傳“更加規範和系統,貨物、信件傳遞的效率有了進一步提升。

唐朝時北方人想吃荔枝,咋辦?

春秋戰國時期,物流業進一步發展,此時出現了“馬傳“,即以騎手進行投遞,同時對於遠程長途的投遞,在路途中設置驛站,當時的驛站被稱為”置“或”遽“。每隔二三十里左右設一站,供騎手和馬匹休息、調換等。驛站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物流投遞的速率。

到了秦漢,出現了急件和非急件的區別,標註為急件的,騎手必須以每天至少300裡的速度傳遞,快馬加鞭,飛速傳達。同時,也提升了物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秦漢時,將所要傳遞的文書等內容寫於竹簡上,將竹簡用繩捆紮,用泥塑封,並蓋上印章,保證中途不被私拆。而到了後期,根據保密級別的不同需要,封泥的道數也不同。

唐朝時北方人想吃荔枝,咋辦?

隋唐時,隨著運河的開鑿,物流更加興盛,相比起傳統的陸路騎運,水路運輸速度更快,因公務政務的日漸繁多,對物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個時代,驛站已不僅僅給騎手提供休息,它還具備了接待等功能,配套更加完善,被稱為“館驛“。而物流的速度也大大提升,最高時可達到日行500裡。

正是由於速度的提升,生鮮食品在當時也成為了運輸對象。唐朝詩人杜牧有詩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可謂是給大唐快遞最好的廣告了。在唐玄宗時期,嶺南出產的荔枝運輸到位於中原北部的長安,距離達上千公里,如果沒有快速成體系的物流系統支持,是無法實現的。

唐朝時北方人想吃荔枝,咋辦?

到了宋元,出現了另一種機構,被稱為“遞鋪”,遞鋪相較於館驛,數量更多,密度更大,分佈更廣。元朝時,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被當時四通八達的驛路和繁榮的貿易所震驚,在當時,歐洲還處於教權統治下的黑暗中世紀,發展和開放程度大大落後於中國。

唐朝時北方人想吃荔枝,咋辦?

明清時,政府將所有的驛站系統合併為郵驛,統一管理。且為了保障貨物在運輸中的安全性,出現了鏢局,也就是大家在武俠小說中經常看到的機構,由專業人士—鏢師為物流運輸保駕護航。清朝末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設立了郵局。陪伴我國古代物流業一路走來的驛站成為了歷史。

唐朝時北方人想吃荔枝,咋辦?

由此可見,雖然古代交通業不甚發達,但仍然擁有較為系統完善的物流業。然而,這些物流運輸服務大部分是為政府機構或者貴族階層服務的。唐玄宗為了貴妃一笑,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遙遠的嶺南運輸嬌貴的荔枝,這在當時絕非普通百姓所能享受的待遇。物流業真正走進千家萬戶,為廣大群眾服務,是建立在生產力飛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上的。穿越到古代的小夥伴想吃到異地的美食,可能只好花上短則十天半個月、長則一年半載親自跑一趟啦!

雙十一快到了,大家是否已經列好購物清單了呢?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