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检云课堂】第23期:“世界读书日”之“检察官荐书”特辑(一)

文章来源 | 京检在线

【京检云课堂】第23期:“世界读书日”之“检察官荐书”特辑(一)| 从两本经典著作说起

【京检云课堂】第23期:“世界读书日”之“检察官荐书”特辑(一)| 从两本经典著作说起

编者按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享受。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京检云课堂”推出“检察官荐书”系列微课,特邀请北京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志坤、第一检察部(普通刑事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刘哲和第三检察部(职务犯罪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杨先德,分三期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同读经典好书,共同开启一段与智慧灵魂对话的“悦读”时光。

【京检云课堂】第23期:“世界读书日”之“检察官荐书”特辑(一)| 从两本经典著作说起

王志坤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在《法学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法学杂志》《人民检察》《公检法办案指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6篇,收入论文集、著作17篇。合著《检察制度比较研究》。

从两本经典著作说起

4月23号是世界读书日,是鼓励阅读与写作的节日。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以文字的形式积淀文明、传承知识,通过一代代的努力,使社会从远古步入现代。我们不可想象没有文字和书籍,社会将会怎样。如果抽去了书籍,我们所熟悉的社会肯定成为空中楼阁、面目全非。从这个意义来说,书籍就是社会的魂魄。读书对于我们个体意味着什么呢?简单说,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开阔视野,与智慧的灵魂对话,与其他个体产生共鸣,让我们了解已知的、探索未知的,保持心灵澄澈、视域宽广、无远弗届。

读书不必刻意追求什么目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流传着 “书呆子”“两脚书橱”之类的笑话,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显然更得人心: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当然我们也要警惕,读书过程中不要偏听偏信,让别人替自己思考,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生短促,在流量时代,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且宝贵。叔本华说过,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

就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借“京检云课堂”这个平台,下面向喜欢书、喜欢读书的朋友分享对两本书的看法。这两本书与我的学习和工作关系比较密切,平日翻阅的也比较多,自以为是挺不错的书。不过抱歉的是,这两本书出版时间相对较早,不一定好购买,但如果想看的话总会找得到。

第一本书是德国刑法学家雅科布斯的《行为、责任、刑法一一机能性描述》,冯军教授翻译的,出版于1997年。

【京检云课堂】第23期:“世界读书日”之“检察官荐书”特辑(一)| 从两本经典著作说起

跟其他大部头的书比起来,它只不过是一本小册子,只有一百五十来页。即使属于小册子,它仍然是两个小单行本、两篇长论文的合集,可谓书中有书。书不在厚、文不必长,有思想、有创见,引人深思最为重要。这本书很难读,语言晦涩,有时不知所云,但耐心读下去,就会觉得它表达了极深刻的思想,书中收录的文章也都有很高的引用率,备受学者的重视。

在我看来,这本书比较集中地展现了雅科布斯教授的刑法哲学思考。即用看起来是社会观察的方式理解刑罚的目的,为什么要对一个人处罚,这里面既有预防的要求,也有稳定社会规范的考虑,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威吓,而是社会功能意义上的回应。

雅科布斯教授用一种整体的犯罪论分析(整体的刑事归责),解读规范、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阐释刑法的功能。在这个框架下,很多基于犯罪阶层体系的区分都失去了意义,而偏重于本体和存在的概念(如法益、行为)都不再那么重要。从这些观察和源头出发,雅科布斯教授推导出了很多归责的重要观点,虽然与常见的说法有所不同,但十分具有说服力。从功能主义和规范论的角度理解刑法,也许能过滤掉很多繁琐的、空洞的概念,也会适当减弱对犯罪构成的偏执和狂热。

通过阅读这本书,还可以体会另外一种刑法论文的写作风格,即一种思考、思辨和交谈的方法,它不直接给你结论,而是剖析问题,引导你思考,让你若有所思,拍案叫绝。

第二本书是王桂五先生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最早出版于1991年,后来又重印再版。

【京检云课堂】第23期:“世界读书日”之“检察官荐书”特辑(一)| 从两本经典著作说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检察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出版了一系列对后来影响很大的专著和译著。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代表了当时检察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是新中国检察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现在来看仍然也不过时(当然有些内容因为修法而不合时宜了,但不减损它的整体价值)。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体系性,几乎涉及检察理论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不回避问题,对一些争议问题表达了看法。无论从历史梳理还是理论创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本经典著作不会横空出世,必然有很多的基础之作,然后推陈出新、拾级而上。这本书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氛围、研究环境和开放的心态。

当前全国检察理论研究正处在一个勃兴的重要节点上,高检院也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有必要系统梳理改革叠加带来的检察变革,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完成检察制度机制的体系化、理论化。作为检察人,应当勇于担当,坚持理论的自觉,保持理论的清醒,推动理论的成熟。当我们以回顾或缅怀的心态审视那些经典著作时,实际表达的是一种期盼和愿望,希望有新的经典著作诞生,让我们在智识上受到更多挑战和刺激。

以上两本书是非常个人化的推荐,而且介绍的比较简略,是否真正值得一看,还有待你去亲自体验。除此之外,好书还有很多很多,等待你去发现。也希望你从喜欢读书到喜欢写作,从作为别人的读者到让别人成为你的读者。你会成为下一个经典作品的作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