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回信商討離婚,妻子盧慕貞只回了一個可字,被後人稱讚大氣

引言

有一個人能明瞭自己的心事,知冷知熱,不論貧富貴賤,無畏生老病死,都不離不棄,這樣美好的愛情,人人都心嚮往之。但美好的事物並非唾手可得,也並非人人可得。在現代社會,愛情往往難敵物慾利益。而在古代社會,愛情受限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流於形式。卓文君在丈夫變心後,痛心而著《白頭吟》,其中的“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流傳至今,成為一眾青年對美好愛情的寄語。

01

在自由戀愛的當代,變心之說並不單指男性。但在古時,女性居家,往往沒有選擇的機會,在婚戀關係中是被動的一方。《詩經.衛風.氓》就對男子變心有細膩的描寫:“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面對丈夫的變心,相比於一哭二鬧三上吊,從容離開,才是有氣節的行為,更能令人折服。

民國時期,有一個女人的丈夫為革命在外奔波,和丈夫聚少離多,但還是悉心照顧父母與兒女,痴心的等待,默默地支持自己的丈夫。但誰知,最後等來的卻是丈夫商議離婚的一封信。平常女子對此,難免會糾纏不休,但她並未哭鬧,而是僅回了一個“可”字,眾人皆贊其聰明。這個女人就是孫中山的原配妻子盧慕貞。

孫中山回信商討離婚,妻子盧慕貞只回了一個可字,被後人稱讚大氣

▲盧慕貞與孫中山合照

02

孫中山被後世稱之為“國父”,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向前發展,他與夫人宋慶齡也是成為了一段佳話。實際上,宋慶齡之前,孫中山是有原配妻子的。

這個女子名為盧慕貞。1867年,生於廣東香山的書香世家,其父在她幼時便遠渡美國經商,因此家境優渥,不過她本人卻是一位傳統婦女,勤勞、善良,胸無點墨,更不關心時事政局。

孫中山自小便立下了遠大的志向,思想新潮,一直都很關心國家大事。1884年,當時的孫中山才18歲,盧慕貞也才17歲。就這樣,原本就不會有交集的兩人,在雙方父母的安排下結了親。而在我們的包辦婚姻時代,女性更容易屈服,對男方產生深厚的情感,男方則難以有改變。

孫中山回信商討離婚,妻子盧慕貞只回了一個可字,被後人稱讚大氣

▲孫中山

孫中山原本並不喜歡盧慕貞,在婚後的第三個月便離家求學,雖然期間也曾回家,不過停留的時間都不長。但盧慕貞卻沒有抱怨,全力支持他的工作,用心照顧家庭,還誕下了一兒兩女。孫中山並非鐵石心腸,一直對盧慕貞的付出心存感激。

1895年,孫中山發起廣州起義,隨即以失敗告終,自此開始了逃亡生涯。老家的親人也被迫過上了逃亡的生活,家財散盡,就是這樣,盧慕貞還是沒有抱怨,孫中山漸漸被盧慕貞感動,待她自與之前不同。

孫中山回信商討離婚,妻子盧慕貞只回了一個可字,被後人稱讚大氣

▲廣州起義

不過,孫中山依然在為自己的革命事業四處奔走,逃亡時間長達12年,期間兩人很少見面。之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卻因為國家大事沒有閒暇時間,和盧慕貞相處的時間也很少,所以二人的感情始終不不火。

03

1913年,時局動盪,孫中山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自此一蹶不振,又開始逃亡。他逃至日本,再次與盧慕貞分隔兩地。在日本,孫中山結識了宋慶齡。因為宋慶齡的才華,加之她傾心於孫中山,二人志趣相投,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孫中山回信商討離婚,妻子盧慕貞只回了一個可字,被後人稱讚大氣

▲袁世凱

但宋慶齡接受新式的教育,對一夫多妻的制度自然很鄙夷,不能接受與另外一個女人共事一夫。所以,幾番掙扎之後,為了抱得美人歸,孫中山寫書一封,寄給原配妻子盧慕貞,徵求離婚的許可。

孫中山回信商討離婚,妻子盧慕貞只回了一個可字,被後人稱讚大氣

▲宋慶齡

收到遠洋而來的離婚信,盧慕貞難免傷心。但她自知自己不是孫中山心中所愛,也不是彼此的良人。傷心之後,僅回了一個“可”字。這種大氣與從容被後人所稱讚。

簡簡單單的一個可字,既包含了她對孫中山的感情,也讓孫中山為之感動。再者,權衡時宜,自己可以迴歸到正常的生活。同時,這樣做會讓孫中山對自己感懷一生,留下深刻的記憶。離婚之後的盧慕貞一直單身,晚年獨居於澳門, 1952年,在澳門離世,終年85歲。

結語

“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自是再好不過,相愛容易相守難卻也是常態。但悲哀之處,正是囿於禮制與父母之命,朝夕相對,生兒育女,卻未曾愛過。對於愛情,每個人的詮釋都不同。孫中山未能從一而終,卻並非變心,這是時代釀造的悲劇。盧慕貞辛苦所求“一人心”,卻終究沒有如願,但還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終其一生,保留著自己珍視的愛情。其實,愛情本無對錯,箇中滋味,只有局中人知道,旁人也無從指摘。

參考資料:

《白頭吟》

《詩經.衛風.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