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籃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像國足的?

本來今晚不準備寫推送了,但看完中國男籃輸給尼日利亞,無緣直通東京奧運的比賽,還是忍不住寫上幾句。

比賽嘛,總是有輸有贏,勝敗乃兵家常事,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尼日利亞隊中有好幾位NBA現役球員,中國隊只有一個易建聯,其他什麼“亞洲第一控衛”、“大魔王”全都名不副實,打不過也很正常。

至於東京奧運,雖然直通的名額給了伊朗,但不是還有不直通的名額嗎?繼續爭取也就是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那麼有什麼是大不了的呢?

我覺得真正大不了的事,是中國男籃越來越“國足化”了。

中國國足(僅限男足)向來是千夫所指,中國球迷多年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直恨鐵不成鋼。

中國男籃的情況可比國足好得多。亞洲老大的寶座坐了好多年了,偶爾輸一場韓國或者伊朗就是大新聞了;當年“移動長城”可是威名遠播,胡衛東的三分球也能讓夢之隊略略吃驚;更不用說姚明時代和王仕鵬那一記載入中國男籃史冊的三分球了......

總而言之,中國男籃一直比中國男足爭氣得多。

但這次男籃世界盃幾場球看下來,越看越讓人心慌:現在還有個易建聯可以打一打,可是阿聯已經三十五歲了,他退役之後,難道中國男籃就靠大魔王和亞一控?

中國男籃什麼時候開始,變得跟中國男足越來越像的呢?

暮然回首,我們會發現,中國男足的下降軌道和中國男籃其實是有共性可循的。那就是,當球員在中國國內聯賽比世界高水平聯賽更賺錢的時候,中國球員的水平就越來越低了!

當年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留洋”可不僅僅是威風的事,還是一件賺錢的事,從楊晨到孫繼海到鄭智,這些中國足球的留洋球員能夠在世界高水平聯賽站穩腳跟,獲得的不僅僅是高水平的鍛鍊,更有高水平的薪酬。

籃球也是如此。第一個闖入NBA的王治郅,雖然一直打替補,但早年在NBA的收入比在國內高出一截,更別說成為明星球員的姚明瞭。到了易建聯,雖然在NBA賺錢不一定比在國內多,但他畢竟是六號秀,收入還是相當有保障。

可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隨著國內聯賽越來越紅火,中國球員在國內賺的錢已經遠遠高於留洋。出國打球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證明自己水平的途徑,而不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本錢。

所以當我們看到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球員在NBA,在五大聯賽力爭上游,在競爭中不斷進步時,中國球員就在國內聯賽這個看起來小小的井裡賺得盆滿缽滿,滿足於自封的各種稱號,安樂地越來越爛了。即使偶爾有球員嘗試出去打拼,但只要一見勢頭不對,趕緊馬上往回跑——回家的路太容易,而且太賺錢。

想想當年王治郅為了留在NBA,不肯跟國家隊集訓搞得被開除,做法固然有不妥,但那種追求向上的努力,在新一代球員身上再也看不到了。

現在的年輕球員只要球打得稍好,臉長得稍帥,就已經高薪美女上綜藝樣樣不缺,還何須拼命?

所以說,中國籃球跟中國足球越來越像,就是從聯賽越來越賺錢開始的。

這一點,恐怕連姚主席也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