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的成功祕訣

他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玻璃供應商的掌門人。

他是世界矚目的慈善家,捐款超過80億元。

他是首位獲得企業界奧斯卡獎—“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的華人。

他就是中國著名企業家,福耀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

曹德旺的成功秘訣

這個小時候一天只能吃湯湯水水兩頓簡餐的少年,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村少年,用40年的時間白手起家,從零開始,成為享譽世界著名企業家的,他的成功秘訣是什麼呢 ?

以下為閱讀曹德旺寫的自傳《心若菩提》幾點體會。

一:以善結緣 福報自然來。

1973年,曹德旺在莆田的大洋農場做果苗技術員,一個月40元的收入。

這一年他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

一個炎熱的夏天,他在農場馬路一口井邊休息,一個約50歲的中年男子風塵僕僕,穿著普通,向他討一口井水喝,曹德旺卻去屋裡倒了一大杯熱水給人,因為夏天的井水太冷,口渴的人喝了容易生病。

然後他了解到這個人已經走了一天的路,去他的目的地還要走三天,曹德旺就留人住了下來,並且晚上做了飯給人吃,第二天幫助攔了一個車送人走。

就是這個人在1973年春節的前夕,送錢送肉到曹德旺的家裡,並且邀請曹德旺到他那裡做果木銷售工作,原來這個人是一個農場的負責人。

結果第一年,曹德旺就拿到了1萬元,以後連續兩年他賺了3萬多,想想在1976年,人們的工資只有幾十元一月,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曹德旺的成功秘訣

二:優秀的企業家總是想方法給,不是想方法拿。

1997年春,亞洲發生因泰銖貶值崩盤,引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於泰國,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最後受傳染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受到衝擊也最為嚴重,很多印尼企業破產,匯市和股市一路狂瀉,一蹶不振,幾乎讓這個國家處於癱瘓的邊緣。

當時ASAHI(日本生產浮法玻璃公司)在印尼的倉庫小,亞洲金融危機導致玻璃不好賣,幾乎銷不動,加上印尼的氣候溼度大,玻璃不易存放。

所以印尼 ASAHI的日本總經理親自福州來找曹德旺,希望能幫助到他。

曹德旺向印尼 ASAHI的日本總經理當下就表達了:”人皆有困難的時候,企業也是這樣,所以,企業之間幫來幫去是應該的。”

決定每個月買一船的玻璃,大概4000噸左右,佔了福耀當時用量的80%90%,至於價格,參考中國市場的現價。

當下日本人“撲通”一聲就跪了下來,舉著酒杯,恭恭敬敬地向曹德旺敬酒,“曹總,感謝您!”

後來亞洲經濟回暖,浮法玻璃又開始供不應求,有時今天談好的價格,隔夜就又上漲了,市場也一直在上漲,但是那段時間, ASAHI每月一艘船向曹德旺保證供貨,始終沒有漲價。

一直到一年以後,玻璃價格幾乎都翻了一番了,印尼ASAHI才通知,直說道歉,不好意思要漲價。

曹德旺是這樣說“你要記住,從產業鏈的理論上講,上下游企業,是買賣關係,但也是分工不同,絕對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要想讓福耀公司健康發展,不僅是需要我們自己產品客戶端用戶的繁榮,更是需要我們產品供應商的發達。”

在別人危機時,不趁人之危賺錢,而是從全局角度考慮,從幫助他人角度考慮,從生態共贏的角度考慮。

曹德旺的成功秘訣

三:想要長期利益,首先要放棄眼前利益。

2008年國家一再強調淘汰落後產能與結構調整。

曹德旺認為企業家要緊跟政府政策走,既然國家提出要關,並且當時建築玻璃生產線沒有前途,富耀建築用浮法玻璃效益較差,6條線均處在成本線上下。

基於這一考慮,曹德旺決定應該先下手帶個頭,作出了今年準備關掉4條建築級浮法線的決定。

但是他們在之前股改時有一個對賭條款,這個條款中大股東承諾股改後連續三年,每年增長30%,如不能實現,大股東每10股要追送1股。

當時公司其他人建議,今年如果不關停浮法,不提減值準備,稍微調整一下就能安全地履行承諾,否則估計要追送7000萬股,按今天的市值,人民幣有22億元左右。

曹德旺說“作為大股東,我首先考慮的是關閉這些工廠選在什麼時間點,最符合公司的利益。”“保護大股東的利益,要建立在公司利益優先的基礎上,必須要首先滿足這個條件,也就是大股東應該要去履行他的承諾。這是人格問題。一個人若失去人格,永遠也補不回來,那會終身抱憾。”

所以最終經過精密測算與反覆研究,最後,在集團管理層的反對聲中,曹德旺堅持作出關停的決定。

其實當時經過測算,全面完成股改承諾,第三年應完成利潤的確差距不大,有3-5千萬的差距。這一差距,在一個百億營業額的企業裡,運用技術手段,稍作調整,的確可以過關,如將應提折舊項目延後一些,將產成品從庫存調入銷售,將應收賬款加大一些等,都可以解決。

雖然這些可以做得毫無痕跡。

但是曹德旺卻認為:人在做,天在看。

曹德旺的成功秘訣

這些動作都是違揹人格與道德的,一旦做了,那是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如日月同在,永不能消除。(由此也想到瑞幸咖啡的造假事件,這絕對是一個極大的教訓,我想瑞幸的創始人如果看到這本書,他會怎麼思考的)

曹德旺認為他作為董事長,在職工面前的權威性必將大打折扣,最糟糕的還在後面,讓這些公司純潔的年輕人,親自參與這樣的“運作”,親眼目睹人性的貪婪,對他們的成長,對集團的永續經營,都是硬傷。

所以最終22億元人民幣沒能買到曹德旺的人格,沒有向22億元的鉅額利益屈膝。

犧牲眼前的利益,去換取未來更長遠的利益,這種抉擇往往極為痛苦。

因為眼前的利益,所有人都能看到,長遠的利益卻很難看到。

看曹德旺的40年創業之路,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你看到的都是他的“利他”思維,也正是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他最後的“利己”結果,這也是曹德旺如此成功的最基本秘訣吧。

所以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都是一個極致的利他者,總是想方設法給別人,不是想方設法的拿。

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人也好,都應該擁有“多結善緣,極致利他”的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