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是清朝的第二位君王,也是清朝最出色的君王之一,他繼承了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又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多有突破,他34歲繼承汗位,44歲建立大清,51歲去世,前後在位17年,雖然沒想實現“志在中原”的願望,但晚清學者陳康祺依然評價他“

智勇天錫,猶審幾遵養如此,唐之太宗、宋之藝祖,瞠乎後矣” 。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歷史畫像

如同所有的傳奇人物一樣,史書中的皇太極也有一個十分傳奇的童年。比如說,他7歲主持家政,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比如說,他自幼酷愛騎射,努爾哈赤每次組織狩獵,他都哭著要去,即便那時牧馬披鞍、劈柴做飯都是自理;比如說,他體格健壯,瀋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一般壯士很難拉開,而皇太極則運用自如。

鑑於童年如此出色的表現,皇太極年僅20歲便隨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且連續拿下六座城池;三年後,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皇太極出任正白旗貝勒;又過了一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手下設立四大貝勒,皇太極出任四貝勒。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不僅如此,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對明朝發送攻擊,“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的建議正是出自皇太極;薩爾滸之戰,途中皇太極率軍打敗了杜松軍的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明天啟五年,皇太極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

一句話,早年的皇太極做到了天賦+努力。於是,明天啟六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以“才德冠世”被擁立繼位,這一年,他年僅34歲。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皇太極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很快發現,後金所面臨的情況其實並不容樂觀:自己雖是大汗,但“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相互掣肘現象非常明顯;女真內部雖然基本統一,但朝鮮、蒙古仍效忠明朝,後金政權被群敵環伺;努爾哈赤大量屠殺其他民族,致使後金內部民族矛盾十分激化;八旗制度雖然簡約高效,但對投降的蒙古族、漢族十分排斥,等等。

針對這些問題,皇太極進行一場大清大改革,可以簡單概括為五句話,分別是“強化中央集權”“調劑民族矛盾”“完善八旗制度”“削弱明朝實力”“融合滿漢文化”,下面逐一進行說明。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關於“強化中央集權”。皇太極繼位初期的議政模式是,他與“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皇太極雖貴為大汗,但是並沒有獨裁的權力,這讓他感到處處受到掣肘。於是在天聰四年,皇太極以二貝勒阿敏棄守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為由,將其終身幽禁;五年,以三貝勒莽古爾泰“御前露刃”之罪,革去其貝勒之名;六年,廢除之前議政模式,改自己南面獨坐,取得朝政獨裁權。

在此基礎上,皇太極於崇德元年宣佈建立“大清”,並效仿明朝設“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等內三院,“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停王貝勒領部院事”,雖然多是抄襲明朝體制,但確實很短時間內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政治體系,在帶領後金政權徹底擺脫部落式管理的同時,也實現個人高度集權。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關於“調劑民族矛盾”。努爾哈赤時期,對搶來的漢族人口採取的政策大體可以概括為兩種:一個是殺戮,他曾經實行過殘忍的屠殺“無谷之人”手段;另一種是奴役,不管之前在明朝是什麼身份,搶過來一律充當奴隸。而事實上,當皇太極繼承汗位時,在後金管轄範圍內,漢族人數已經超過了女真族,種族之間的矛盾已經非常深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為了籠絡人心,天命十一年,皇太極繼位後頒佈《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宣佈“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凡審擬罪犯,差徭公務,毋致異同”。之後,“歸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地方財物者,殺無赦,擅殺降民者抵罪”等政策相繼出臺,很多漢族奴隸得以“分屯別居,編為民戶”。同時他還派人丈量土地,將“各處餘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不許旗主、貴族再立莊田,並規定“

有擅取莊民(指漢人)牛、羊、雞、豚者,罪之”。這一系列措施,有效緩解了滿漢之間民族矛盾,也吸引不少人選擇在後金安家落戶,逃跑之人日漸減少。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關於“完善八旗制度”。隨著戰事的增多,皇太極急需壯大自己的軍隊,歸降而來的蒙古族、漢族無疑是最好的補充兵源,然而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八旗制度具有明顯的排外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皇太極又分別設立了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成為其對外作戰的重要力量之一。

規模雖然增加了,但努爾哈赤當年定下的“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的規定並沒有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加強了對漢族、蒙古族的深層控制,另外,通過一系列改革,清朝軍隊個人武裝的性質越來越淡,國家武裝意味越來越濃,這對於後金(清朝)擴充、鞏固自己的實力非常關鍵。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關於“削弱明朝實力”。與其他貝勒不同,皇太極認為不可能短時間內就能徹底擊潰明朝,更不可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於是他的對明戰爭策略是先去其羽翼,而後尋求決戰。在這種策略的支撐下,皇太極先是不宣而戰,發兵三萬入侵朝鮮,迫使朝鮮簽訂《江都和約》;而後又以“朝鮮敗盟逆命”為由,再次發兵討伐,迫使李倧親至皇太極面前伏地請罪,從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鮮變成了藩屬。

對蒙古也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實行邊拉邊打,自天聰二年起,多次征討林丹汗勢力,並且趁林丹汗病死之機,派兵渡過黃河西進,俘獲林丹汗子額哲及其部眾一千餘戶,統一漠南蒙古。為了加深對蒙古的控制,皇太極又綜合運用聯姻、賞賜、封王封爵等手段,拉攏蒙古族上層,最終取得了蒙古諸部的支持和效忠。

如此一來,清朝被明朝、朝鮮、蒙古包圍的態勢得到扭轉,變成了清朝、朝鮮、蒙古合力攻擊明朝,一反一正,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關於“融合滿漢文化”。皇太極在天聰三年提出了“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思想,並在當年舉辦考試,選拔滿、漢、蒙古生員二百人。不僅如此,三年後他規定凡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歲以上,俱令讀書。而為了給年輕學子提供足夠的教材,他親手翻譯了《刑部會典》《素書》《三略》《萬寶全書》等書籍。

事實上,為了加快吸收漢、蒙文化,皇太極專門創設文館,負責翻譯明朝、蒙古等文字資料,這對於開化群臣,提高他們治理國家的能力非常重要。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文化軟實力上提升是清朝能夠延續兩百年多年的關鍵。作為對比,當年的元朝巔峰時期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很快就退出歷史舞臺,就是缺乏一個文化底蘊去支撐,畢竟在治理國家這塊,中原王朝已經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

皇太極至死都沒能入關,為什麼還能比肩唐太宗、宋太祖?

▲皇太極影視劇照

皇太極這些措施有的是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思想,比如說八旗制度;有的是學習了明朝制度,比如說強化中央集權;但更多還是他的一種獨創,比如說調劑民族矛盾、融合滿漢文化等。也正是因為這些制度的建立與實施,讓後金或者說清朝,從一個部落式政權成功過渡到了一個封建王朝,單就這一點來說,將其比肩唐太宗、宋太祖不算過分。

最後給出《清史稿》對皇太極的評價:

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慄。長益神勇,善騎射,性耽典籍,諮覽弗倦,仁孝寬惠,廓然有大度。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勳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歸於統一,蓋帝之詒謀遠矣。

史料來源:《清史稿》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歷史有知識# #青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