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不小心”又引爆,建議早上不喝粥,怎麼就“崇洋媚外”了

有時候一傳十十傳百,帶著帶著就被帶偏


張文宏“不小心”又引爆,建議早上不喝粥,怎麼就“崇洋媚外”了


4月15日,張文宏在視頻講座中,建議孩子早上吃雞蛋、牛奶、三明治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

這本是專業意見,以張文宏慣有的直率性格,發出這呼籲也挺正常。可他此言一出,卻“不小心”引爆了輿論。

《我是餘歡水》中有個很有一手的橋段——

有次餘歡水給兒子做了一桌豐盛早餐,但是唯獨沒有牛奶。不承想,兒子指明要喝牛奶,他說,喝什麼牛奶啊,喝粥對胃好。結果遭到了老婆一頓“暴打”。

這就是引起大家熱議的問題,早餐喝粥好還是牛奶好呢!

張文宏說孩子早上吃雞蛋、牛奶、三明治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喝粥營養不高,真的?這估計是很多人會提出的質疑。

按專業人士的說法,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米,其本身的營養價值不高,主要提供大量澱粉(75%),少量蛋白質(8%),以及一些B族維生素。長時間加熱煮製成粥,對澱粉、蛋白質和礦物質影響不大,但對B族維生素則有所破壞。

有些科普類公號也藉著張文宏的話科普:與白米飯等固體食物相比,白米粥可以減輕胃腸消化負擔,但與白米飯或白饅頭相比,白米粥的營養價值更低——其營養密度太低,幾乎都是澱粉和水,主要成分也是碳水化合物和部分微量元素,沒有太多每頓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特別是對小孩來說,小孩的胃小,白米粥佔著肚子後,他們可能吃不下那些有營養的食物。而張文宏又是針對提高小孩抵抗力說出那番話,這算是“專業說法”。

但在網上,不少人就他這段話做“深度解讀”。這些質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喝粥有什麼不好?

有些人的質疑簡單直接:喝粥有什麼不好?我們這輩人,還有上輩、上上輩乃至祖輩都是喝粥長大的,粥怎麼就沒營養了?

為了擊潰張醫生的“不許喝粥論”,有些人甚至祭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大旗,說喝粥是優良的飲食文化習慣,需要保持和弘揚;還有人談及國人體質問題,認為“油條+豆漿”才更合適做早餐。

但這其實也遭到不少年輕一代的反吐槽:“科普再多也沒用,爺爺奶奶和他爹,都覺得白粥最有營養。”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奶奶,(早餐)都是白粥配水煮蛋”。

2.喝牛奶就一定好了?

還有人獨闢蹊徑,從牛奶營養價值、從學術層面上,硬剛張文宏醫生的說法。

有人搬出了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的說法,在最近發表的《奶類與健康》一文中,哈佛兩位博士通過研究給出了結論:“奶類對健康存在不確定性,需仔細評估。”

而關於牛奶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對人發育成長的影響,不確定性自然存在,但論述牛奶營養價值的論文似乎更多。

3.這是“崇洋媚外”

有些人則是“上綱上線”,直接為這段話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

在他們看來,牛奶、三明治是西式食品,粥是典型的中式食物,所以,提倡喝牛奶、不主張吃粥,因此輕易地跟媚外掛上了鉤。

不得不說,這番邏輯太跳躍。

這裡面,有些基於專業性的質疑確實可以探討,比如,粥若加入其他合適成分,也可以提升營養。

但扣上××形態的大帽子,就是不講理了。

需要注意的是,張文宏說這段話的語境,是在疫情大前提之下。他的這段話,時間上是“這段時間”,對象是“中國的孩子”,且限定詞是“早餐”。

如此這麼一捋,張文宏醫生的意思大致就是,當下是非常時期,孩子們尤其需要補充營養,增強抵抗力,所以早餐要吃好,那就多吃雞蛋、牛奶,不要只喝粥了。

他此話一出,相應的養生、健康、育兒類的文章像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介紹、科普怎樣的早餐才是有營養的,如何為兒童成長髮育調整飲食結構等,這本是好事。

張文宏的話引發質疑,也無可厚非,畢竟有很多人是“喝粥長大的”,對“粥養人”的認知就跟“喝骨頭湯補鈣”那樣,也算是根深蒂固。扭轉他們的想法,終究要個過程。

輿論場中,還不乏有些人喜歡鑽牛角尖,稍有理性者,都不該被這類“夾槍帶棒”的惡意解讀混淆科學話語,帶偏了節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