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居委会曾经的爱国卫生运动

东门居委会管理南起东大街北止里运河南堆、东至环城马路西到淮海南路这块区域内的居民住户和单位。我住过的大源巷1号和七道湾7号都在东门居委会辖区内。

我1977年搬离那里,住在那里20多年。从孩提到成人,我与居委会有过多次接触,知道那些年的居委会管的事真宽,工作多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防火防盗、扶贫济困、征兵招工、开具结婚证明、户口转移、组织居民参加万人大会和国庆游行、政治宣传、巷道清扫、爱国卫生等等,都是居委会的事,都要努力去做好。居委会主任经常跑居民家,熟悉居民家人头情况,甚至:哪家大儿属鸡、小儿属狗,都能了如指掌。同时,居委会还要组织没有工作的困难居民生产自救,还要自己创收给自已发工资。当个称职的居委会主任真不容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东门居委会刘主任就是位很好的女主任,她工作耐心、细心,待人态度好,关心居民冷暖,我至今忘不了。后来有人把居委会主任誉为小巷“总理",实际上她(他)就是上千户人家的公仆、大管家。

东门居委会曾经的爱国卫生运动


东门居委会工作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组织家家户户以及辖内诸如人民银行、工人文化宫、东风商场、制伞厂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东门居委会辖内有双桥巷、堂子巷、水巷、厅门口巷、大源巷、七道湾等多条巷道及水门东后街,民居有老式青砖小瓦房,也有笆墙草房,还有长期失修而坍塌的断垣残壁。巷道的路有堂子巷、厅门口、大源巷是青石板路,还有水巷、七道湾的泥土路,下水道既有喑沟也有明沟。这种环境,要使社区保持清洁卫生,可以想像到东门居委会要做多少工作?

那些年,东门居委会每年组织的大型爱国卫生运动要搞两次。

一次是五一劳动节前。此时处于春夏之交,气温趋热,细菌繁殖,蚊蝇滋生,致病源多。居委会事前召开居民小组长会议,布置家家户户统一利用星期天时间大扫除。大扫除那天,无一家不在忙碌。用长竹竿绑上鸡毛掸子或扫帚,清扫屋梁、墙壁上灰尘,擦拭门窗,洗刷碗橱,曝晒床铺,用开水浇烫床板缝里的臭虫,铲室内地面上粘聚而成的“千脚泥”,室内墙壁刷白,清理室外的污水沟,并把各家的“千脚泥”与污水沟的臭淤泥集中放到一起,用平车装上并插上写着“支援农业"等口号的红旗送到城南农村。居委会派人统一把六六六粉烟熏剂烧着后吊在窨井盖下面熏杀蚊虫,给每家分发烟熏剂,让家家户户清扫后都关门闭窗用烟熏剂熏,派人给巷道两边的墙壁用石灰水刷白,有的室外墙壁还喷上“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消灭四害"等红字的标语口号。

东门居委会曾经的爱国卫生运动


大扫除结束后,居委会主任亲自带队组织小组长集体挨户检查,采用眼看手摸的方法,不放过死角。检查结果分“最清洁”“清洁”和“不清洁”三个等次,等次标志是统一印好的,“最清洁”是印在大红纸上,“清洁"和“不清洁"分别印在粉红纸和黄纸上。检查结果等次标志随着评议结果及时贴到相关的人家(包括单位)的大门上。被贴上“最清洁"的喜笑颜开,非常自豪,被贴上“不清洁"的觉得很没面子,有的主动整改补课,还特意请居委会复查,希望摘掉“不清洁"标志。说实际话,那个年代,居住条件好的人家容易被评为“最清洁”,而居住条件差的人家有的是勉为其难,最容易被贴上“不清洁”标志。走在大扫除后整洁的散发着石灰水气味的巷道中,看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那个感觉就是不一样。

另一次大扫除则是在国庆节前。“干干净净迎国庆”几乎是每户人家的自觉行动。

“除四害”是六十年代前后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内容,那几年,声势搞得最大的应是1958年。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强烈地推动着“除四害”运动,挖蛆灭蝇杀蚊捉鼠抓麻雀有部署,有指标,有检查,有评比,对“除四害"工作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那时候,清江浦城里多是平房,家家都在院子或门口竖看一根长竹竿,长竹竿上扎上穿衣带帽的草人用来吓唬麻雀,看到麻雀就是一片打杀的喊叫声,再加上敲打脸盆的哒哒声、捶击铁桶的咚咚声,吓得麻雀们魂都没了,它们不停地在天上飞,有的实在支不住了就从天上掉了下来……后来官方为麻雀“平了反",说它既吃粮食又吃害虫,功大于过,还算是益鸟 ,不在“四害”之列了。取而代之的是蟑螂。

过去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的一些做法,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然而,那时候人们的物质条件和卫生标准与现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时代变了,经济发展了,条件好了,人们追求高了,卫生标准也高了。然而,那些年的爱国卫生运动确实对当时的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原创: 郭应昭 淮安文史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