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終將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火遍全球的治癒性漫畫——羅力小恐龍—我和老爸

一段關於愛、關於放手、關於冒險、關於成長的溫暖故事

故事裡的小恐龍羅力決定自己出門探險,老爸沒有阻攔,而是選擇了最辛苦卻也是最有愛的方式——一直默默在背後給予支持。

父母的愛,終將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過不了河,老爸悄悄潛下去變成一座結實的小橋;

路遇野豬,羅力發出了和老爸一樣響亮的叫聲,把野豬趕跑;

突然風雨,老爸就掛在高高的椰子樹中間,變身為一道天然的擋雨屏障。

就這樣,老爸一直默默暗中呵護著羅力,到最後一身傷痛,卻不讓孩子知道。

愛孩子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懂得和孩子分離,卻又不忘暗中呵護,在身後用目光和行動始終支持孩子。

想起北大趙婕說過的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父母的愛,終將是一場體面的退出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不僅僅是做父母,人生的許多時刻都應該懂得進退。”

養育兒女,難就難在這個懂得進退上。

愛孩子不等於面面俱到的關心,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支持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的道理。

遺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怕孩子受傷吃苦、走彎路,總想著替孩子包辦一切,有的父母甚至將孩子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緊緊地拽著孩子,不讓他離開身邊,企圖用自己人生經驗去定製孩子的人生。

孩子上學,幫忙背書包、輔導作業;

孩子找工作,去幫他安排公司上班;

孩子該結婚了,跟在後面指手畫腳......

最後孩子錯過了很多學習獨立的機會。

“父母含辛茹苦養大了巨嬰,自己卻毫無察覺。”

“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的背後,不僅是對孩子的縱容,也是父母始終把孩子當成小孩,孩子長不大、沒有責任心的根源。

每個人的一生,其實是和父母分離的過程。

學走路時,是孩子第一次掙脫你的懷抱;幼兒園開學那天,是他頭一次離開家;上大學來,又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去遠方;畢業了,工作了,最後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你與孩子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少,曾經是孩子一刻不能離了你,變成了你惆悵地等著孩子回家。

這種分離是悄無聲息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分離,孩子才能成長。

正如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成長是非常殘酷的,一步一個腳印,該自己體驗的、該自己去經歷的,一步也不能少。

所以,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不應該去折斷他的翅膀,不讓他飛翔。

而是應該在他準備離開你之前,給予他們駕馭生活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人們常說,父母的愛,應該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所謂退出,不是指不管孩子,而是支持並鼓勵孩子獨立的願望,總結起來無非三點:

別包辦, 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

多捨得,該吃的苦讓孩子自己承擔;

少干涉,教孩子做選擇,並尊重孩子的選擇。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顆獨立的心,只不過父母常常拽著手中的這根線,不肯放手。

為人父母,除了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親密地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的時光,一定要放手,促進孩子獨立。

必須承認,父母用盡全身力氣,也只能陪伴孩子一程,而不能陪伴他一生。

比起無微不至地替孩子遮風擋雨,更重要的是不遺餘力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和獨立,讓他們的人生路,走得穩一點,踏實一點。

我們花3年的時間和孩子親密,卻要用剩下一輩子的時間和孩子分離。

認清這個現實有些殘忍,但也是每個父母的必經之路。

直到孩子長大成人,你會發現,退出也是一種深沉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