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10月30日晚间,央视新闻援引香港媒体报道,武侠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金庸,原名查良镛,他被写进对联的十四部武侠小说早已成为经典,有华人的地方无人不知郭靖乔峰。除了文学家的头衔,他还是香港报业《明报》的创刊人、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富豪榜排第64的企业家。

半个多世纪来,无论文学界、史学界、报刊界对他做何评价,其武侠神坛的地位未曾动摇半分。他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衬衫扣子系到最上面的一颗,领带扎紧顶到喉结,标准的国字脸上架一副细框眼镜。他用一支笔,创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

生平


金庸的家族浙江海宁查氏世代都是书香门第,显赫时“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清代康熙皇帝曾为之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在家乡读完小学后,金庸于1937年考入嘉兴中学(现嘉兴一中),首次离乡。

1939年,还在读初三的金庸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遭到开除,遂转学去了衢州。

金庸于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又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遭退学。

退学后的金庸到中央图书馆挂职工作,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中外书籍,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1946年,金庸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同年秋天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就此移居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一个办公桌,其间还以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

1955年,金庸开始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撰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1957年,他进入长城电影公司成为专职编剧,创作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等剧本,还参与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等经典名片的导演工作。

曾做过媒体人的他也始终未忘怀自己的新闻理想,最终于1959年牵头创办了《明报》,后来又推出《明报晚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打造出一个庞大的传媒帝国。

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不再写武侠小说,从此专心于新闻传媒事业。数十年间他先后为《大公报》和旗下的《明报》撰写社评,创作高峰期甚至达到每日一篇,纵论天下大事,累计达数千万字之巨。

直至1989年,金庸才开始渐渐淡出传媒界。在同年的《明报》创办30年庆祝茶会上,他宣布卸下社长职务,只担任集团董事长。

1991年明报集团在香港上市后,他又退出了报业管理层,1993年更正式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改任名誉主席,由此全面退休。

退休后的金庸并没有闲下来,当时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一边继续完成对自己武侠作品的修订,一边忙于为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事业而奔走。

1994年金庸返乡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并于嘉兴高专兴建金庸图书馆,后又斥资1400万在西湖兴建云松书舍,该书舍现已成为杭州的热门旅游景点之一,内设金庸作品及手迹陈列室等。

2005年,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名衔。2007年,他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主持讲座,题目为《中国历史的大势》,并出任港中大文学院荣誉教授。

2009年,金庸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虽未能亲自来参加会议,但他通过致电作协相关人士,表达了对能够获得此项荣誉的喜悦之情。

2010年、2011年,金庸又先后被英国剑桥大学和清华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哲学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院士等头衔。


微信公众号:数据分析联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