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危害比你想的要大

王姐最近被6歲兒子“討價還價”的行為弄得心煩意亂:晚上,你要求他彈一小時鋼琴,他會花半個小時跟你講條件,週末帶我去動物園,要不彈完琴我可以吃三塊巧克力;早上,希望他在喝過牛奶後刷次牙,他說行吧,但今晚光看動畫片不學拼音……王姐發現自從在家裡“發揚民主”、“與兒子平等對話”後,兒子哪怕在穿什麼襪子上,都有得纏攪……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危害比你想的要大

父母愛交換條件,孩子愛討價還價

其實一開始,“交換條件”都是家長主動提出來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週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考到100分,就給你買滑板。”所以,現在在付出辛苦之前,我想知道我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

為什麼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麼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肯德基。

為什麼總是大人來發布命令?為什麼他們總要來打斷我們的遊戲,要我們幹這幹那?可以講條件,多少可以換回點自由。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危害比你想的要大

孩子愛上討價還價的危害

孩子習慣於“討價還價”,會導致成長“被動狀態”

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會出於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也不會有探索精神,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談妥條件就不做”。當“談判”成了習慣,每一次“談判”成功後,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


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家長的權威受到挑戰

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家長口中擠牙膏般擠出點“利益”,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使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變得很少。

最終,你會發現作為家長,你對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長時間的和談,你還有權威嗎?


疲憊造成家長情緒失控,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

  當家長的耐心用盡之後,孩子倔強的討價還價行為會令父母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民主的家長就成了暴怒的家長。這種從一個極端迅速擺到另一個極端的變化,常常令孩子傷心不已,不知所措。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危害比你想的要大

中止“討價還價”的方法

設定大家都能容忍的底線

在家庭內部發揚“民主”之前,家長應該跟孩子有一個約定:任何“講條件”的行為都不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父母有“最終解釋權”。設立“最終解釋權”,就是為爭論設一個底線,以保父母的權威不受磨損。

限制物質鼓勵,宣導精神鼓勵

其實,孩子想通過討價還價獲得的“好處”,基本上都與物質有關。一個家庭,如果養成了以物質條件來換取孩子“行動”的習慣,不讓孩子纏攪也難。要多宣導精神鼓勵,如擁抱、撫摸、口頭誇獎等等,擁抱本身會換來孩子的妥協,這種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為擁抱傳達的資訊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讓孩子接受討價還價的後果

討價還價往往帶來時間上的延誤,如果因此影響了孩子的娛樂和休息,或者因遲到遭到老師的批評,那麼,別心軟,讓孩子承受後果。

爸爸媽媽們要知道,大多數孩子的“討價還價”都是試探性的,只要父母能堅持原則,大多數孩子會慢慢改變。無論多艱難,都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立場,謝絕“討價還價”。只有你遵守了規則,孩子才會跟著你的步伐一起向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