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一點,瀟灑一點,人生沒有百分百完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度煩惱,思意義,看世相,抒真情,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隨意而安最心安。

——季羨林


當下,新冠肺炎還未過去,國內疫情已經逐漸變緩,但國外情況不容樂觀。在此次抗疫過程中,鍾南山院士頻頻被刷屏,他在前線抗疫的事蹟讓人傾佩,與此同時,他八旬高齡卻身形矯健,體力精沛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鍾南山院士長壽秘訣”“鍾南山院士同款早餐”等也受到大家熱烈追捧。

長年堅持鍛鍊是鍾南山院士的一個好習慣,而在文學界,則有一位崇尚“三不主義”(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的泰斗也活到了近百歲,他就是季羨林老先生。

鍾南山的經歷告訴人們,要保持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季羨林老先生則告訴人們,還要保持好的心態。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全書圍繞“糊塗”和“瀟灑”兩個主題,將季老先生對人生意義和生活煩惱的思考、對社會種種現象的看法、對追尋真我的要求、對平淡生活的熱愛、對人間真情的感觸呈現給讀者,借大師近百年的人生智慧,讓讀者體悟人生的真諦:在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簡單的人,以更加真實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或者在生活的憂思中得到一絲慰藉。


關於“糊塗”

心要樂觀,人要糊塗,人生不可能一直走平路,糊塗一點,是面對人生磨難的自愈力。

它不是懦弱,而是真正的大智慧,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忘我、道家的無為。季老先生享年98歲,之前有人問他長壽秘訣,書中如此寫道:

"看到我已經有一把年紀,好多人都問我:有沒有什麼長壽秘訣。我的答覆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我常常看到有一些相信秘訣的人,禁忌多如牛毛。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嘗。

比如,吃雞蛋只吃蛋清,不吃蛋黃,因為據說蛋黃膽固醇高;動物內臟絕不入口,同樣因為膽固醇高。

有的人吃一個蘋果要消三次毒,然後削皮;削皮用的刀子還要消毒,不在話下;削了皮以後,還要消一次毒,此時蘋果已經毫無蘋果味道,只剩下消毒藥水味了。

從前有一位化學系的教授,吃飯要仔細計算卡路里的數量,再計算維生素的數量,吃一頓飯用的數學公式之多等於一次實驗。

結果怎麼樣呢?結果每月飯費超過別人十倍,人卻瘦成一隻“乾巴雞”。一個人到了這個地步,還有什麼人生之樂呢?

如果再戴上放大百倍的顯微鏡眼鏡,則所見者無非細菌,試問他還能活下去嗎?

至於我自己呢,我決不這樣做,我一無時間,二無興趣。凡是我覺得好吃的東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卡路里、維生素統統見鬼去吧。

心裡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腦勤我認為尤其重要。

如果非要讓我講出一個秘訣不行的話,那麼我的秘訣就是:千萬不要讓腦筋懶惰,腦筋要永遠不停地思考問題。"

糊塗一點,並非拎不清的胡攪蠻纏,也不是自欺欺人的裝聾作啞,而是帶有底線的遷就,能夠忍讓的從容,或對不願說出的隱痛或秘密,不去追根究底,亦懂得知足和感恩。

鍾南山院士說:做人要有四“樂”。第一“樂”:知足常樂;第二“樂”:自得其樂;第三“樂”:助人為樂;第四“樂”:苦中求樂。鄭板橋先生說:“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糊塗,是莊周的“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是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洪應明的“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關於“瀟灑”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真實。瀟灑不是裝樣子,而是真實、自在。淡定從容,瀟灑度世,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遇到挫折磨難是自然規律,誰也違抗不得。不用太操心,操心也無用。關於“瀟灑”,書中如此寫道: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壓力呢?我認為,是的。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

佛家說,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壓力。過去的國王、皇帝,近代外國的獨裁者,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看上去似乎一點壓力都沒有。

然而他們戰戰兢兢,時時如臨大敵,擔心邊患,擔心宮廷政變,擔心被毒害被刺殺。他們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壓力比任何人都大。

大資本家錢太多了,擔心股市升降,房地產價格波動,等等。至於吾輩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難唸的經”,這些都是壓力,誰能躲得開呢?

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認為是好事。從大處來看,現在全球環境汙染,生態平衡遭破壞,臭氧層出洞,人口爆炸,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的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

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地規章制度,都是壓力。然而這些壓力何等好啊!

沒有它們,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這個道理極其簡單明瞭,一說就懂。

我舉自己作一個例子。我不是一個沒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懷疑真有這種人,過於由於一些我曾經說過的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實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對我已經沒有什麼用,用不著再爭名於朝,爭利於市,這方面的壓力沒有了。

但是來了另一方面的壓力,主要來自電臺採訪和報刊以及友人約寫文章。這對我形成頗大的壓力。

以寫文章而論,有的我實在不願意寫;可是礙於面子,不得不應。應就是壓力。於是“撥冗”苦思,往往能寫出有點新意的文章。對我來說,這就是壓力的好處。

壓力如何排除呢?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為。

我的“三不主義”的第三條是“不嘀咕”,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製造成的壓力。"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好奇季老先生的“三不主義”是什麼,季老先生在91歲的時候,依舊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工作,一天能寫成千上萬的文字。他“三不主義”的養生方法,即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

不鍛鍊,並不是真的不鍛鍊,而是反對那些為了鍛鍊而鍛鍊的“鍛鍊主義者”。季老先生認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工作,工作需要強健的身體,進行一定時間的鍛鍊是必要的,但把鍛鍊弄得很刻意、很正式,甚至主宰了生活的全部,就沒意思了。

不挑食,在上一段關於“糊塗”中,我已闡述過了。季老先生反對吃東西挑挑撿撿,他平常以素食為主,偶爾吃點肉類,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什麼也不多吃。

不嘀咕,指的是沒有什麼季老先生想不開的事。人吃五穀會生百病,季羨林先生也會生病,但他從來不為自己的病痛浮想聯翩,愁眉苦臉。他不喜歡那些無病裝病,沒病卻幻想有病,或者有一點點小病,就不得了的人。

此前在一次講座中,有人問鍾南山院士:現代人常面臨各種壓力和焦慮,如何緩解?他笑笑說:求醫不如求己,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他說人體健康有五大決定因素:父母遺傳佔15%,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生活方式佔60%,所以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此,不妨瀟灑一點,珍惜當下,少一些計較,這樣才會更快樂一些。

探索季羨林先生和鍾南山院士長壽的原因,與善良、有愛心、勤勉工作、胸襟寬闊、不挑揀生活等都有很大關係。“養生無術是有術”就是對他們長壽的最好總結。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2009)山東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梵文和巴利文專家、文學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終身教授、聊城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學術著作《印度古代文學史》於1997年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翻譯作品有《羅摩衍那》系列等,季羨林於2006年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季羨林文集》共24卷,並於1998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人生沒有百分百完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