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失物招領中心一年幫群眾找回760餘件失物

4月1日,丹東市民顧女士乘坐出租車到單位後,發現手機不見了,因她是企業財務人員,手機裡存有很多重要資料,一旦丟失將會給單位造成巨大損失。於是,顧女士趕忙來到丹東市公安局交通分局失物招領中心向馬治國警官求助。由於顧女士沒記清車號和車身顏色,馬治國費盡周折才聯繫到司機,最終在副駕駛和車門中間的夾縫中,找到了處於靜音狀態的手機。顧女士一邊豎起大拇指點贊,一邊說:“太感謝了馬警官,您可真是神探啊!”

這個失物招領中心一年幫群眾找回760餘件失物

群眾為馬治國點贊。

馬治國是丹東市公安局交通分局治安大隊民警,因為所從事職業的緣故,他與多數出租車司機認識,幫助群眾找遺失物品這個“份外事”就成了他的“份內事”。

群眾物品遺失,不僅財產遭受損失,而且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精力成本,給正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面對群眾這一煩心事、鬧心事,2005年從警的馬治國總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有求必應,樂此不疲。

因為找尋失物多了,馬治國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辦法也越來越多。他通過察言觀色,幾句話就能判斷出來失物是否被司機撿拾到;對那些拾撿貴重物品據為己有的,他往往情、法、理並用,讓貪圖小利者乖乖就範,主動交出手機。

有群眾說,找手機(也包括其他遺失物品),是馬治國的絕活兒。他曾經創造過連續一個月找回12部手機的記錄。

群眾在物品遺失後,往往會有三種選擇,一是向公安機關報警求助,二是通過新聞媒體發佈尋失公告,三是有的遺失鑰匙、證件等小物件,覺得價值不大或嫌麻煩,選擇重新補辦或購買。

如何才能有效破解“群眾物品遺失找尋難、招領難、返還率低”這一難題呢?馬治國多次與丹東市交通局運管處、出租車公司、新聞媒體、1017車友會公益組織及部分失主群眾代表等進行交流溝通,在此基礎上,向領導提出整合各種資源、建立專門失物招領機構的建議。

在丹東市公安局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8月,群眾遺失物品招領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地址設在丹東火車站前,與交通分局合署辦公,由馬治國帶領3名輔警專門負責此項工作。自此,馬治國成了一名失物招領“職業人”。

這個失物招領中心一年幫群眾找回760餘件失物

失物招領中心一年為群眾找回760餘件失物。

馬治國制定了《遺失物品招領工作規範和流程》,建立了工作臺帳,對公安機關、撿拾人、失主等權利和義務進行一一明確,所有遺失物品統一登記、存放、保管、返還,確保“拾物有處送、失物有處尋”。為方便群眾聯繫,他還將自己的個人電話作為24小時服務熱線,向社會公開。

每天,馬治國帶領失物中心工作人員在接到失主求助或撿拾信息後,第一時間通過丹東廣播電臺1017頻道、“丹東警事”微信公眾號、丹東百萬警民微信群、流動宣傳車四種渠道,統一發布尋物和招領雙向信息,形成立體式的宣傳氛圍,確保撿拾人和失主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提高招領返還效率。

2019年以來、特別是失物招領中心成立運行至今,馬治國帶領他的團隊,共接收群眾撿拾送達的物品150餘件,先後幫助群眾找回手機200部、各類證件340件、其他物品220餘件,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80餘萬元,收到錦旗和感謝信38(件)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