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十六:寧為雞口 不為牛後

作者按:

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運河中心”“絲路的東方起點”四張靚麗的名片。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歷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動很多,因此蘊藉於河洛文化中的成語典故俯拾皆是。這裡擷取100個與洛陽相關的成語典故予以介紹。今天推出之十六: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十六:寧為雞口  不為牛後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戰國時期的蘇秦和韓國的韓王。這裡的雞口,指的是雞的嘴;而牛後,則指的是指牛屁股。後人遂以這個成語比喻寧做小的首領,也不在大的場面下受人支配。

戰國時期,出現了一批策士。策士就是慣於在遊說的時候使用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說服人,他們雖然才能卓越,但沒有政治追求,只是唯利是圖。蘇秦、張義就是這一批人的代表。

蘇秦遊說秦國的秦惠文王時,建議不被採納。回到洛陽家中,又受到父母和嫂子的歧視。一氣之下,他改變了幫助秦國打敗六國的想法,即採用“連橫”的策略,轉而幫助六國對抗秦國,也就是“合縱”政策。“朝秦暮楚”這個成語就是形容像蘇秦、張儀這些策士的。

當時韓國在六國中力量最小,且臨近秦國,最容易被秦滅掉。韓國國君憂心忡忡,想依附於秦,成為秦國的聯盟。對此,蘇秦對極力地勸阻說,韓國的地勢如何險要,兵器如何優良,士兵如何善戰。尤其是,他引用了民間的言語“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告訴韓王,寧願當小的國家有尊嚴的首領,也不要依附在大國後面,最終激起了韓王的義憤之氣,成功地說服了韓王。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十六:寧為雞口  不為牛後

據《戰國策·韓策》:“蘇秦為楚合從(縱),說韓王曰: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十六:寧為雞口  不為牛後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的發生地在戰國時期的韓國,即現在山西南部與河南北部一帶。但其最初使用這個成語的是洛陽人蘇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