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讓學生“死讀書”,看看什麼才叫做活的教育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郭沫若曾這樣稱讚他:“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陶先生曾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陶行知反對學生在學校以書本為中心“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倡導活學;也反對教師以書本為中心,“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倡導活教。

他所一貫主張的,就是活的教育。這對於我們今天反思教育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深有啟發。

1921年,他在金陵大學暑期學校作了一次演講,整理成《活的教育》發表在《時事新報》上。

教育不能讓學生“死讀書”,看看什麼才叫做活的教育

他首先闡明活的教育像魚在水裡、鳥到樹林、花草在春天,能夠一天進步一天,一天新似一天。

他把活的教育分成三段講。教育兒童,首先要承認兒童是活動、能動的,不能當做死物看待。其次,就是要根據兒童所需要的力量為轉移,不能把主觀意志強加給他們。再次,要承認兒童有活的能力,且互不相同,要因人制宜;還要本著世界潮流的趨向,朝著最新最活的方向做去,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成不變。

活的教育,需要什麼材料?一是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學生向前進,老師也要向前進,都要一同並進。若徒以學生前進而老師不動,或者學生要進而老師反而加以阻礙,這就是以死的人教活的人。二是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比如,拿活的生物、活的環境作教育上的材料。活的教育就是要與時俱進,就是要隨時隨地拿些活的東西去教那活的學生,把他們培養成活的人才。三是拿活的書籍去教學生。書籍有死的也有活的。書籍所記載的,無非是人的思想和經驗,那個人的思想和經驗要是很高尚的,與人生很有關係的,那就可算得上活的書籍;若是那著書的人思想、經驗都沒有什麼價值,與人生沒有關係,那就是死的書籍。因此,當老師的就要多看書——多看些活的書,好去供給學生需要,養成新的而且活的學生。

教育不能讓學生“死讀書”,看看什麼才叫做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還強調,之所以倡導活的教育,是因為活的教育能使我們有種種活的能力,主要是身體保健能力、完成社會職業能力、精神傳應能力等。

反觀我們現在的一些中小學教育,一般的方法是老師按照教案灌輸、照本宣科,學生按照標準答案背記、作答。老師只向學生傳授書本中的死知識,學生只需要掌握老師傳授的這些知識。這種教與學的方法,在陶行知先生看來,都是舊的教育,是脫離實踐、脫離社會、脫離群眾的。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教學觀,是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老師,在做上學的是學生。老師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為學。比如種稻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裡做的事,便須在水裡學,在水裡教。一切生活的教學都要如此,方為一貫。否則,教自教,學自學,連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教育不能讓學生“死讀書”,看看什麼才叫做活的教育

這種觀點,現在看起來也並不過時。他強調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活、共同實踐,在做事中教,在做事中學,強調的是教學相長,互動自得,“以教人者教己”。這不但能使學生學得到真知識,而且也對教師有很大的促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