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乏力總想睡覺,不只是脾虛

小 編 導 讀

“讀經典,做臨床”一直是學中醫的最佳境界。若在解讀經典時,結合相應的案例,將使得經典更加生動,更容易讓大家理解。擁有眾多小粉絲的趙永山老師,很好地用實際案例講解了傷寒條文,你絕對不能錯過。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趙老師對太陰病四肢煩疼與倦怠乏力是如何講述的。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太陰中風”,並不是有某種叫作“風邪”的東西侵犯了人體的太陰部位或干擾了太陰的氣化過程,而是人體在感受到外界的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後,身體未能很好地適應,引發了太陰氣化過程中明顯的氣機紊亂。太陰的氣機運動為外出,氣化的主要內容為化溼,其整體狀態為容納、轉化,五行屬土。具體而言,就是飲食攝入後,經過吸收、轉化,形成人體可用的精微,敷布周身。太陰中風,就是人體傷於寒、溼等外感因素後,這個太陰的氣化過程受到干擾,不能順利完成,表現為以四肢煩疼為主的一類病證。上一條提綱證是傷寒後以腹滿、吐利、腹痛等為主證,主要體現在內在的胃腸,病位在內,可以稱之為“太陰中寒”。

倦怠乏力總想睡覺,不只是脾虛

為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胃的運化不利,水溼內阻,外又有寒溼來侵,人體在肌肉的層面發生了寒溼阻滯、氣津不暢的病理變化。傷於寒而未侵及內在的脾胃,只對外周的肌肉造成了鬱滯,氣機未被凝滯於內而現寒象,只被彌散地鬱於四肢而呈風象,故謂之“太陰中風”。

“脈陽微陰澀而長者”,“陽微”是指關以上的寸部脈搏勢微,是陽氣鬱阻,不足以外達於四末的表現。“陰澀”是指關以下的尺部脈行不暢,是溼阻氣滯於內在的肌肉層面的表現。“而長”是指在這種陽微陰澀的脈象基礎上,整體的脈象變長。這就提示在這種寒溼困阻的狀態下,陽氣並沒有完全地被困阻,而是已經能夠在整體上宣暢出來了。這是通過機體自身的自愈機制,陽氣已經能夠自行抗爭舒展,則必然會進一步化開寒溼,趨向痊癒,故知“為欲愈”。

倦怠乏力總想睡覺,不只是脾虛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上。

太陰病的欲解時是在亥、子、醜這三個時辰內。這是夜半陽氣入裡、行於陰分的時間。裡虛寒的太陰病得到入裡陽氣的溫煦與疏通,故有欲解之機。古人用的時辰概念都是指當地的真太陽時。在當地太陽最高的時候就是正中午時,與此對應的夜中,即是子時正中。所以任何地區的亥子丑時,都是深夜萬民皆臥的時段。胃家實的陽明病有腹脹滿時,會“胃不和則臥不安”,而太陰病的腹脹滿反而是夜臥則安,就是因為人天相應,夜深時人體的陽氣也回藏深入。

其實,很多脾虛的人食後腹脹,吃完飯就犯困、吃完飯就想躺著,也是這個“欲解時”的道理。夜半時人的睡眠最深,陽氣入內也最充分,是天地之氣所賜的固定的欲解時。食後腹脹睏倦的小睡,則是人體為自救而臨時發動的“欲解時”。時雖不同,其欲解之機卻是相同的,都是使陽氣入內,以解除內在的不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睡眠時就是太陰病欲解時。也就是說,睡眠就能促進太陰病的欲解,睡眠和緩解太陰病可以是同一個過程。

倦怠乏力總想睡覺,不只是脾虛

那麼,治療太陰病,促進太陰病的欲解,是不是也可以促進睡眠呢?答案是當然可以!太陰虛寒的病人在經過散寒、溫補等對證治療後,都會出現一個階段總想睡覺或睡眠變沉。有的病人會因此而治癒了素有的失眠。衛氣平旦行於陽,日入則行於陰,行於陽則起(醒),入於陰則止(睡),夜半而萬民皆臥,與天地同紀。這個天人相應的寤寐機制,就是衛氣在人體的出入機制。顯然,睡眠的問題並不只是臟腑的功能失調,更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問題。

臨床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病人,總感覺身體沉重、倦怠乏力,一天到晚總想睡覺,也能睡得著,但睡後並不解乏。早晨剛睡醒也沒有精神,睜開眼睛就感覺累,只願意躺著,醒了也不願意動,還覺得沒睡夠,甚至感到起床的力氣都不足,要再躺好久才懶洋洋地起來。這樣的嗜睡睏乏提示患者已全天候地處於太陰病的“欲解”狀態,說明機體在持續地發出要解除太陰病的信號,可見太陰氣化不利的狀態已經太深重、太頑固了。

這種表現後世的中醫習慣稱之為“清陽不升”,其內在的機制是脾失健運,不能有效生成與運化水液,因而形成了整體的水溼瀰漫。這類水溼困阻的憊乏嗜睡證,與67條中氣受損水飲內生,又被誤汗把水氣激發到外周經腠的苓桂術甘湯證在整體上的局面相類似,所以用苓桂術甘湯或以此方為主再輔以健脾溫中、升清降濁的藥物,通常都有理想的療效。

倦怠乏力總想睡覺,不只是脾虛

沉澱十年,只為一書。本文節選自《傷寒論通釋》,作者是山東中醫藥大學名講師趙永山老師。在眾多粉絲的殷切期盼下,趙老師終於出書了!這本書結合具體臨床病例講解傷寒條文,理解起來可深可淺,目前正在噹噹網火熱預售中!

倦怠乏力總想睡覺,不只是脾虛

本書以現代白話解讀《傷寒論》的內在邏輯,說明原著中的“三陰三陽辨證”模式的內涵,讓初學者能理清原著的基本脈絡。本書以三陰三陽的整體、動態辨證思路逐條闡述原文的啟發,並對於一些具體方藥運用進行深入的探討,對於學習、臨床多年的中醫學人,也可以作為深入學習經典的參考書籍。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傷寒論通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趙永山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