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那些事,今天一次给你说清楚

王女士:医生,我家孩子寒假至今,近视度数增加了二三十度,咋办呀?有没有治疗办法?


   李女士:我家孩子更惨,直接从假性近视成为真性近视了。
   ……
   一场疫情让孩子们的这个寒假过得十分漫长,随着停课不停学的开展,孩子们需要在家里用电脑学习,加之假期中,很多孩子经受不住各类电子产品的诱惑,而长时间使用这些产品对视力的伤害非常大。本期,西安市儿童医院眼科主任林萍,针对有关近视的那些事,给大家进行一个全面解答。


  >>12岁男孩
  一个假期近视增加50度


   “我最近接诊的一个12岁男孩,刚放寒假的时候就快散验光换镜,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看电视、打游戏、玩手机、上网课,视力下降很快,戴原来的眼镜只能看到0.6,前几天再次过来散瞳验光后发现一个假期度数竟然增长了50度,又需要换镜了。”林萍表示,在门诊中还发现了许多关于近视防治的误区,这可能会让近视变得更糟,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


  >>户外活动时间
  对近视的影响非常大


   近视的发生一方面跟遗传有关,数据显示,父母都是高度近视,子女的发病几率在90%以上;另一方面则是外因所致。林萍表示,近距离学习工作、户外活动时间是近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发现影响近视最重要的两个可变环境因素,也是目前近视防控工作的重点。
  >>眯眼、斜眼、常皱眉头
  孩子可能近视了


   “当孩子出现眯眼、揉眼,眨眼、斜眼,歪头、凑近看东西,经常皱眉头等情况时,家长应当注意。”林萍表示,这很可能是孩子近视发生的早期症状。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近视的发生是不可逆的,目前真性近视是不可能被治愈的。只能是预防近视的发生,或者延缓近视的发展。比如,低浓度阿托品、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增加户外活动,我们建议孩子每周户外活动不少于10小时。
   林萍说:“角膜塑形镜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只适用于低度到中度的轴性近视者。同时对角膜形状、曲率、直径、散光及眼部健康状况均有严格要求。”


  >>邀你入群


   我们会关注您关心的健康问题,邀请各科专业医生入群与大家分享专业权威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答疑解惑。
   大家可关注“华商云健康”微信公众号或添加华商健康社群(客服号),17791869897,申请入群,了解相关信息。


  >>问答


  近视本身会导致眼球凸出
  与戴不戴眼镜没关系


   网友:戴近视镜会让眼球凸出吗?
   林萍:眼球变形凸出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眼镜!眼睛近视后,眼球形状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中高度轴性近视患者从侧面看起来眼球会变得凸出。因此,近视本身就会导致眼球凸出,与戴不戴眼镜没有关系。


   网友:为什么需要散瞳验光?对孩子有伤害吗?
   林萍:儿童调节力强,只有散瞳验光才能查出眼睛的准确度数。散瞳后会出现畏光、视近不清的副作用,一般3周左右瞳孔会恢复正常大小。
   网友:转眼法、近视治疗仪可以治疗近视吗?
   林萍:近视是不可逆的。其实,转眼、治疗仪什么的都不能治疗近视,最多改善视疲劳,如果方法不得当还容易过度刺激眼睛。
   网友:老了以后近视可以抵消老花吗?
   林萍:很多人说近视也是有好处的——老了之后不会老花。可事实上,近视的人如果发生老花,看近、看远甚至还需要两副眼镜交替佩戴,并不能抵消老花。
   网友:假性近视是不是有可逆的可能?
   林萍: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但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假性近视状态的患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网友:眼镜一旦戴上就摘不下来了吗?
   林萍:视觉模糊本身会加快近视进展速度,因此,近视患者长期不戴眼镜或不采用其他矫正方式,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网友:做了近视手术就一劳永逸了吗?
   林萍: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适合近视度数稳定、不再进展、无其他眼科疾病和无全身严重疾病的患者。手术本身改变的只是眼球屈光度,并不改变由于近视带来的潜在视网膜病变风险。因此,青少年近视一旦发生,首要任务是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速,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网友:孩子视力差就是近视了?
   林萍:当时不是,孩子视力差有可能是近视,但还可能是远视、散光,另外,像白内障、角膜病、眼底疾病……都会导致视力差。
   网友:针灸、耳针等疗法可治愈真性近视吗?
   林萍:通过中药穴位按摩针刺等方法,刺激眼部周围神经感受器和末梢血管可以有效改善眼部周围血液循环和内神经调节,改善眼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但中医中药治疗只具有保健效果,而不具有治疗作用。 华商报记者 孟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