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主題公園“融創VS長隆”第一回合

就融創和長隆之爭,磊哥說幾句:

1、不能說第一回合失敗。

融創從地產+文旅運營的角度,房子賣光,拉高周邊地價,戰略上已經成功了。融創的模板在無錫、昆明、成都開花,從總部的角度來說,項目開業就是階段性成功了。

花都融創作為一個區域項目,說的不好聽,具體運營的如何,對融創沒有戰略性影響。

就像華僑城,華僑城的地產在全國布點,盈利多多,各樂園運營說實話水平和利潤都不高。

長隆還是以旅遊為核心IP,目前品牌已經國際化,產品布點依然在華南,加上擬落地的清遠和三亞佈局,重資產的擴張步伐總是很慢。

只能說兩家在不同的模式上,戰略層面都是成功的。

我也留意到攜程等平臺有廣州南北兩樂園連遊的產品。融創應該是要思考如何借力長隆。珠三角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容量,幾個主題樂園並存是沒有問題的。

判斷後期的成功,應該是說項目能否良性運營,區域人氣提升,如何提高營收和客單價的問題。

廣州主題公園“融創VS長隆”第一回合

花都融創雪世界

2、地產運營的角度,聚焦商業地產+室內遊樂場是這幾年的趨勢,廣州市內的正佳、花城匯等已經在不停的探索,花都融創應該明確面對花都區居民、珠三角市民不同的訴求點。但是花都區的市政道路是否跟的上?

3、文旅品牌角度來說,萬達在南方品牌力本來就不強,融創接盤後,品牌力在南方區域市場更是比較弱,切勿貪大說太多全國市場和大灣區,需要一步步來。品牌力有限的情況下,融創文旅的旅遊產品不是以分期發佈,爆款後再升級的傳統模式,而是接手萬達模板後被迫全線佈局,但是佈線越全,往往會造成更大的營收壓力,一旦管理和人力跟不上,項目越大,往往就會成為負擔。

4、開業渠道上,職業經理人自然是想在開業拿一波高峰流量,做的好就繼續待著拿高薪;做的不好,簡歷上加一筆換下家。花都融創在渠道上過於依賴本地幾家大社包銷,風險角度來說很大。價格一旦紊亂,後期就會很麻煩。當然這是如今景區微商/預售模式後,最直接的負面影響。暑期市場廣東傳統目的地就是海灘、漂流,學生團。花都缺乏相應的推廣。圈子很小,就不便細說了。

5、營銷上,主打誰?雪世界個人覺得就是吸睛點,但是不是高頻項目,只能說如何控制虧損。超大的體量和人工,一天製冷的電費都得多少,靠幾張門票可能回本並贏利嗎?(當然,對遊客來說,全國滑雪場的貓膩都是教練費比滑雪費還貴)。

磊哥判斷這個場,一天能有兩三千人就到頂了。南方人基本上不了中高級雪道,初級人滿為患的情況下,體驗度和口碑不會太好。

一般人兩三次能搞定初級道,但是中高級道一旦受挫,基本會對這個項目不會再有新鮮感,重遊率並不會高到哪裡去。有些數據,磊哥不好說太具體,建議去花都區某些醫院骨科看看就知道了。

這種應該是靠雪世界吸引流量,然後到了現場推套票加點,提高客單價和停留時間。

6、另一個角度,今年雨水太多,但是融創並沒有在長隆水上樂園開園之際集中火力突出自己的室內場身份和開業特價。不會製造話題以小打大,在破襲騷擾戰、運動戰等方面,時機和戰術層面,確實不入磊哥法眼。文旅項目運營,必須懂得以集小勝為大勝,以集團軍衝鋒式的戰略決戰方式,如同麥克阿瑟之於韓戰,往往會死的很慘。

文旅是場持久戰。

7、所以這個項目的流量和利潤核心,其實就是融創樂園。產品力上,個人覺得其實是夠玩了,不擁擠,餐飲和住宿不貴,互動也還可以。但是如今的遊客需要的是打卡點、互動點和興奮點,不是像磊哥那樣的遊客認為旅遊只有合適不合適,夠不夠玩的問題。這個遲早會像南昌融創樂園那樣,陸上部分分票制,這種游擊隊戰法,和如今各大公園內的遊樂場一樣,短期會有流量,但是應該是不夠設備折舊費用的。

8、推廣角度,除了在地鐵看到幾塊廣告牌之外,我幾乎感覺不到這個項目在市面上有太多的存在感。在廣東的地頭,磊哥都覺得他問題多,他怎麼可能火呢?

所以如今的很多文旅,本質上還是流寇縱火模式,自嗨的不得了,實際上是根據地不穩、標品更新慢、人才梯隊雜。有必要加強主題教育活動。

祝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