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在我从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常有家长会问:“孩子总画不像,是不是没天赋。”“孩子画不像,需要学技法吗?”似乎画的像才是学习美术的终极目标。我不禁好奇,为什么家长们会对“画画就是要画的像”的想法如此执念呢?是什么造成了家长们对绘画如此之深的误解呢?后来,宝麻从美术史中找到了答案。

纵观美术史,也许你只看得懂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你能看懂的原因,只是因为它们“像”。

人类美术史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美术(原始社会至古希腊时代)、古典美术(古希腊时代至1860年代)、现代艺术(1860年代至2战后)、后现代艺术(2战后至1980年代)、当代艺术(1980年代至今)。如果用各个时期的画作来排列这个时间轴的话就是这样的: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从时间轴上可以看出,美术自诞生以来,已发展了至少2万年。而以像为标准的绘画只集中在“古典主义时期”(橙色区域),在这之后,绘画就离“像”的标准渐行渐远。

大众在看古典时期的画作时,会一边欣赏一边说“这是耶稣,看起来好慈祥!”“哇,这个女的皮肤画的真好!”

而印象主义之后,多半会是”这啥玩意?咋看不懂呢?画成这样神经病吧!”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绘画为什么会从“像”中脱离出来呢?“不像”的作品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古典美术时期,艺术家画画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记录风景和刻画人物肖像,人们想要把物象保存下来就只能靠画师的画笔。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样东西被发明出来了,这个东西成为了推动艺术史变革的直接动力。

它就是照相机。

任何人只需要轻轻摁动相机快门就可以把物象保存下来,而且更快更真实。于是,画画就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此时,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开始迷茫了,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起绘画的意义来。这一思考不当紧,还真给艺术家们发现了新大陆,这可是一片之前从未被艺术家涉足过的广袤天地,艺术家们终于发现,原来画画还能这么玩

自此,绘画脱离了“像”的标准,开始了在这块新大陆上重新“寻找自我”的历程

不知道我们的家长们,在希望孩子能画的“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画画为什么一定要像呢?”

印象主义第一个冲破规则的防线,带领大家来到了这片新大陆。

印象主义认为“绘画是为了表现真实世界,但光才是真实世界的本质,因为有光才有色,世界上任何具体的物象和事件只是传达光和色彩的媒介罢了。所以,

艺术家的任务是要表现光。

比如在同一个场景下,早、中、晚的时间不同,光线就会不同,因此,同样一个场景就能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印象和感受。所以印象派画家常常喜欢反复绘画不同时间下的同一个场景(如下图)。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莫奈 “里昂大教堂”系列

但因为印象派着重捕捉光线瞬间的变化,所以他们常会忽略事物细节的表达。

当我们欣赏印象派画作时,离得太近会什么都看不出,需要退的远远的,甚至眯着眼睛来看。

这在当时的艺术圈可是大忌,因为这种作画方式缺少了古典油画所需要的精确描绘的技法。

所以印象派的艺术家们一度被认为是一群不好好学习造型基本功的投机取巧的学渣,被当时的艺术圈一再打压。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好在,印象派与当时正统艺术圈在经历了几次硬杠之后,终于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这个过程发生了很多趣事,宝麻之后再讲)。

人们渐渐认可了印象主义的创作方式,他们发现,这些模糊的画作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退后几码来看,那睡莲,那教堂,那日出,不正和自己曾在某时某地看到它们当时的印象和感觉一样吗?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你是否也在某时某地,有过画中类似的感受:凉爽的微风拂动衣衫,明媚的阳光略微刺眼。记忆中的画面有些模糊,但当时的感觉却真真切切触动到了内心深处。

在印象主义的带领下,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在这块新大陆上,也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印象主义引领着后来的艺术家们来到了一片新大陆,很多画家都以此受到了启发。梵高就曾在第一次看到印象派的画作时被深深震撼,他惊呼“这群艺术家竟然发现了光、呼吸、空气和太阳。”同时还感叹,“绘画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然而,艺术家从不忘记独立的思考,他们虽然脱胎于印象主义,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判断,该自我否定时绝不犹豫。

  • 新印象主义赞成印象主义表达光的宗旨,但他们嫌弃后者
    过于感性的表达方式,倡导要科学严谨的表达光。

于是,新印象主义创造了“点彩画”,主张把简单的原色一点点地用科学的规律排列在画面上,然后利用人类视网膜,对画面色彩产生整体的认知。其原理类似于电视机显像。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点彩派”。宝麻在上篇文章中着重介绍过点彩画,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查看和娃一起买菜,我给他特制了一个购物篮,顺便上堂美术史课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点彩画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修拉的《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

  •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塞尚、梵高和高更前期虽然都以印象主义自居,而后他们也都探索出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后印象主义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是像印象主义那样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这种理念之下,客观物体原本的色彩和形态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就好像某一天你心情很糟糕,即使那天阳光明媚,你都会感到身边的一切是暗淡的。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上:梵高 左下:塞尚 右下:高更

比如我们熟识的梵高,从他那热烈的色彩,浓郁的笔触还有那著名的大螺旋中,你是否能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挣扎?

塞尚(我们的现代主义之父)反对印象派把一切都弄的模糊不清的绘画方式,一生都在极力追求,能在二维画面中塑造出鲜明、结实的形体的绘西语言。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到其所画物象的重量感和稳定感。

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他放弃了传统的光影与明暗,而试图表现出绘画的装饰性效果神秘感

如果以上这些你听不懂,没关系,反正这也不是一两句就能整明白的,现在你只要知道,艺术家的“不像”和“丑”不是因为神经病(额……好像有精神病),而是艺术家在有意识的寻找一种比相机更能够完美表达现实的绘画方式。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印象主义之后,又陆续出现了更多的流派:

野兽主义,重新探索色彩的力量。他们抛开一切传统的塑造空间和造型的技法,只用大胆的原色和构图来营造空间关系。

立体主义,用全新的视角来定义空间。他们像孩子一样回到绘画的起点,重新审视绘画原有的样子。大名鼎鼎的《小猪佩奇》就是以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来刻画的。

表现主义,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而探索如何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

……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上:马蒂斯(野兽派) 左下:毕加索(立体派) 右下:蒙克(表现主义)

由于篇幅原因,宝麻这里先不对上述流派做过于详细的解释,如果小伙伴感兴趣,可以留言,宝麻可以有针对性的详细介绍。

总之,这些流派虽然绘画风格大相径庭,却殊途同归,它们都在探索绘画的多种表达方式。艺术家在告诉我们,精确的描绘不等于艺术。绘画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品。

其实,艺术家终其一生在探索的,正是孩子们天生就拥有的。

很多艺术大师,倾其一生在寻找孩子画画的感觉。

马蒂斯说,“人类应当始终如孩童这样观察世界,一旦丢失了这样感知本能,也就失去了任何

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始终保持这样创作上的纯净质朴。

毕加索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毕加索16岁作品

其实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教孩子画”像“,而是何时才能教他们画”像“。

在孩子的绘画历程中,9岁左右是一个转折点:

  • 在9岁之前,孩子用其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来作画。此时,他们只画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看到的。这种感受与我们大人的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抛弃“像”的标准,仔细倾听和欣赏孩子的画作,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感官逻辑:

比如在一幅画中,一个人推着一辆车,人的手臂被画的很长,其实不是比例没画对,而是孩子认为,推车需要很大的力气,需要长而强壮得手臂,所以手臂自然被画得很长。

再比如一个人物形象的

脚趾头被画的特别大,因为他刚被踩了一脚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夏加尔《生日》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和比例都不标准,却是画家有意为之。他用夸张的姿态和比例来表现当时自己与新婚妻子在一起时的愉悦以及他对妻子热忱的爱。

此时,如果家长过早的带孩子学习技法,就会切断孩子运用感觉来组织画面和形象的能力。

当家长尽可能久的保护住孩子的这种表达天赋,它们就会像最肥沃的养料一样,滋养孩子的创造力,影响其一生。

9岁之后,孩子开始进入视觉写实阶段。也就是说,在此时他们才开始对“画像”有要求;所以在此时,当孩子开始有明显的画“像”的欲望时,才是给予技法的最佳时机。

但有一个现象需要特别注意:

宝麻经常遇到小学1、2年级的孩子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学习素描的愿望,当我仔细询问之后才发现,他们想要学习素描只是因为看到同学都学了,所以也想学。

此时就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了,可以带孩子了解艺术史,

看看那些艺术大师是如何进行绘画创作的,让孩子知道绘画方式其实可以多种多样,并不是一定要画“像”。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艺术史是专门写给孩子的,亲子共读是不错的选择。

总结下来就是,在孩子9岁之前,尽量不要让他们参照任何范本来画画也不要教他们如何画,我知道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很难实现,因为即使家长不教,幼儿园也会教,所以我用了“尽量”。

所以还有一些是家长可以做到的:

1、增加孩子的感知经验:就是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比如旅行、逛博物馆、做家务、烹饪、种植等,甚至玩泥巴,玩水,都是增加孩子感知经验的途径。这一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的讲解,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查看此链接“学画画技法最重要?”错!这个能力才是决定孩子绘画水平的关键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2、多看优秀绘本:好绘本不只是故事情节好,其画面往往融汇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其中人物形象,构图,用色,绘画风格都是经过艺术家的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的。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比如同样是关于恐龙的书,不同的绘本会有不同的恐龙形象,不同的绘画风格,不同的刻画方法,当孩子看到这么多绘本时,自然而然的就学会了恐龙的多种表达方式,这个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没有被动的教授,而是顺其自然的吸收。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3、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艺术创作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绘画材料,光画笔就分蜡笔、水彩笔、彩铅、色粉、水粉等等,更别说其它的综合材料了,所以在孩子的生活中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3岁以前除外),当他们自由创作时,会自发的对这些材料进行探索,久而久之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语言。

4、家长自己也要多学习美育知识哦:这里推荐一套经典书籍《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部头不大,通俗易懂,其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孩子的绘画特征和引导方法,相信一定能让爸爸妈妈们有所启发。

“孩子要不要早点学素描?”美术馆那些看不懂的艺术品告诉你答案


我是@宝麻,在北京从事美术教育近十年,如今一边带娃一边研究家庭美育,在生活中和孩子玩艺术。如果我的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欢迎转发收藏,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