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並重巧解心結 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情理並重巧解心結 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羅州街道黃村社區黃廖村美食角檔主們已經恢復營業。

情理並重巧解心結 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疫情防控期間,羅州街道黨員志願者為街坊送涼茶。

情理並重巧解心結 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2019年10月11日,勝哥工作室專職調解員李亞勝、羅州司法所所長全良藝到新北社區調解鄰里矛盾。

疫情防控期間,在廉江市羅州街道轄區的大街小巷,活躍著一批身穿紅色志願服的黨員志願者,他們串街入戶發放疫情防控宣傳資料、挨家挨戶排查測量體溫,並記錄相關信息,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鄉鄰、熟人的勸說也起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短短數日內,街道轄區內13條城中村全部取消遊神、點燈、年例、聚餐等各類民俗活動,真正做到了群防群治。

“熟人之間有信任、講感情。讓鄉鄰出面解決矛盾,有時候三五句話抵得上厚厚一沓文件。”羅州街道辦黨工委書記李輝說。

羅州街道是廉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0.8平方公里的面積有超過15萬人,其中包括大量外來人口。流動人員多了,一些誤會和糾紛隨之而起。

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羅州街道以鄰居理事會為依託,發展出了情理並重,讓矛盾可以就地化解的“鄉鄰共治”模式:以小區或街巷為小單元,選出樓長或者巷長。幾乎每個巷子都有一位德高望重、講情理的管事人。同時發動轄區黨員志願者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深化社會化治理、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多元化調解等治理模式。

羅州街道針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之舉,收穫了不俗的成績。2018年,該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被司法部評為“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而“鄉鄰共治”模式被定為省級社會治理實踐創新項目,為做好社會治理工作提供了示範。

●南方日報記者 李梓賢 劉穩 通訊員 李健鵬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有事沒事常去鄰居理事會坐坐

“玉門關外時時春風化雨,和睦鄰里處處豔陽釋霜”,廉江市拓智幼兒園門口貼著的這副對聯,初看令人費解,但在“鄉鄰共治”模式下,卻找到了契合點。

樓上是幼兒園,樓下是鄰居理事會,鄉鄰遇到麻煩事可以來找“貴叔”解決。年逾古稀的劉國貴在當地頗有威望,他在2009年被選為鄰居理事會理事長後,在自己創辦的幼兒園專門騰出一塊地方作為辦公區。

說起劉國貴,很多廉江人都聽過這位“奇人”的名字。他不僅集醫學、武術、書畫技藝於一身,還能吹、打、彈、唱,作曲寫詩。平時沒事的時候,鄰居們經常來到幼兒園找他喝茶談天,老老少少歡聚一堂,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常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鄰居理事會做的,就是主動發現這些不好斷的家務事和鄰里矛盾。不僅要發現,還要出面管。有了這麼一個地方,大家逐漸發現,溝通多了誤會就少了。即便有了矛盾,有“貴叔”在中間調停,想想不是什麼大事也就算了。

劉國貴並不是單兵作戰,他所在的鄰居理事會有5位理事,分別負責各個小片區。而羅州街道其他鄰居理事會也都設有理事長1名,理事3至5名。理事會再以小區或街巷為更小的單位,推選出有威望、有能力的黨員作為樓長或者巷長。以往一些鄰里建房、佔地擴建、妯娌婆媳不和等問題,經過理事會及時發現調解,多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早些年,時不時還有一些械鬥的事情發生,現在別說打架了,吵架的都不多見了。”劉國貴回憶這些年的變化深有感觸。

最初劉國貴所在的鄰居理事會只是一個試點而已。現在,羅州街道將10個社區劃分成34個網格進行管理,每個網格設立3至5個鄰居理事會,主要負責調處鄰里糾紛、服務居民群眾、監督公共事務、倡導文明鄉風等。經多年實踐和運行,127個鄰居理事會已然成為群眾身邊的服務管理平臺。

作為鄉鄰之間的管事人,選擇理事會成員是頭等重要的事,也是個麻煩事,為此羅州街道沒少費心思。從威望高、能力強、明事理、有愛心幾個標準來看,首先確定老幹部、老黨員、復退軍人或經濟文化能人成為候選人,再經過走訪調查,聽取群眾意見,從中推薦、選舉產生鄰居理事會成員。

人員有了,規則章程也要跟上。鄰居理事會成員和羅州街道相關負責人一起商議制定了《羅州街道鄰居理事會章程》《羅州街道鄰居理事會理事工作職責》,明確了理事會的組織機構、議事規則、工作職能與任務。同時,為方便服務群眾,鄰居理事會辦事場所均設在居民家中、群眾聚集的“大話館”、小賣部等地點,就像“貴叔”騰出的一樓門面房,有事沒事,都歡迎鄉鄰進去坐坐。

打造信息化平臺解決老大難問題

2019年年末,羅州街道建設社區麥志仙等7人送上一面錦旗,感謝街道綜治中心解決了困擾他們34年的揪心事。

時間回到1985年,廉江原城建指揮部代表廉江縣人民政府徵用原城北管理區9個生產隊的土地,答應為被徵地的村民辦理農轉非戶口,並安排適齡勞動力就業。當時,麥志仙等7人符合安排就業條件,但是在徵地款中扣除了1500元就業金後,他們的工作一直沒有得到落實。

去年,羅州街道組成專門調解工作組,多次與麥志仙等人溝通協商,耐心講解現行政策。最終,7人同意以經濟補償方式解決此事。

這件事解決之後,羅州街道相關負責人也在反思,為什麼一件不大的事卻拖了那麼久?最終成為群眾的揪心事呢?這件事涉及多個部門,各自之間信息不暢通,各行其是,在無形中拖慢了問題的解決。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網絡技術的發展,羅州街道下大力氣打造信息化平臺,多渠道收集網格內事件信息,做到線上及時反映問題、線下及時處理。

鄰居理事會定期將發現的問題上報社區,社區網格員每週將各鄰居理事會、網格內遇到的需要街道協調解決的問題,通過網格員微信群上報指揮平臺。就像百川入海一樣,各個小片區的問題彙集到這個“中樞大腦”。最後由街道值班領導決策,協調分流給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處理。同時,綜治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對事件的每個辦理環節進行跟蹤和督辦,及時辦結案件。

羅州街道用考核方式激勵工作人員積極利用這一新型平臺,從信息錄入、巡查走訪、矛盾化解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於是,網格員業務微信群每天都會上演這樣的一幕:由社區網格員、鄰居理事長編輯的有關背街小巷走訪巡邏、入戶宣傳、矛盾排查等信息的視頻或照片不斷湧入。

這樣一來,管片社區幹部就可以及時處理,並可以直接與中心綜合管理平臺立連接。而根據問題的不同,網格員還能進行分類處理,把排查發現的問題通過綜治手機E通、社會管理綜合治理信息系統、微信群等平臺,及時報送需綜治中心協調處理的問題及矛盾,實現了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事件聯辦。

幫助麥志仙等7人解決問題的,正是羅州街道用來督辦事項的信息化平臺。在瞭解到麥志仙等人的情況後,多個政府部門聯合協作,將其納入“綜治中心指揮平臺”這一中樞大腦,何時何地事情取得什麼樣的進展,街道負責人可以隨時查看,進而向7人及時通報。

社區黨組織出面告別各自為政

一到放學時間,湛江市幼兒師範學校(廉江校區)、廉江市育才學校、廉江市第二中學等幾所學校的學生,便會湧入黃廖村美食角。糖水、煎餅、串串香,各種食物的香味匯在一起,也吸引附近很多居民時常來此尋覓美味。

一年多前,美食角所在的地方還是雜草叢生、垃圾亂丟的荒地。賣小吃的商販集中在學校門口的道路上,常常把路堵得水洩不通。商販擺設攤點歸城管等職能部門管理,荒地雜草叢生歸社區管理,這種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管理分開帶來的問題,過去是個老大難。羅州街道一直在積極尋求破解之法。

“對於這些涉及面較廣的問題,不能各顧各的。把各個方面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必須有人出面協調。”李輝說。羅州街道第一時間想到了讓社區黨組織出面,作為核心組織各方力量。有了轄區內黨建資源參與社會治理,各鄰居理事會、各社區、各部門和轄區內機關單位、社會組織乃至駐村律師等都可以互相配合、協同作戰。

有了社區黨組織作為搭界橋樑,很快,黃廖村社區、幾所學校的負責人等多個單位以及商販代表坐到一起,討論事情的解決辦法。一番商議之後,大家決定利用黃廖村閒置的荒地,打造一個美食角。美食角離商販們以往擺攤的地方只有幾百米,回頭客一樣常常來,生意照樣紅紅火火。

眼下,商販集聚在一起方便市場監管部門定期檢查衛生情況,每天有專業的保潔員清理垃圾。衛生好、人氣旺成為這裡的標籤,周圍幾個社區都知道黃廖村有個美食角。對於黃廖村社區來說,還能對每個攤位收取300—600元租金,作為公共收入。路不堵了、商販的營業問題解決了,還催生了一個衛生美味、早中晚不打烊的美食角,一舉多得。

在羅州街道,通過社區黨組織協調,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共贏的事例還有很多。新北社區黨組織與廉江市物資公司黨支部等協商,幫助佔道經營的商販搬了家,把該公司一塊原本垃圾遍地的荒地,變為如今當地有名的燒烤美食城——新北市場。有市民開玩笑地說:“哪裡有垃圾,哪有就有美味。”這正是“羅州治理模式”的魔力。

■樣本

鄰居理事會搭橋傳遞百姓心聲

“金牌和事佬”

化解鄰里宿怨

“不行,你必須把房子拆了!”黎某家住羅州街道新南社區新興區韮菜園村,幾個鄰居怒氣衝衝找上門來。5年前,黎某進行房屋擴建,佔用了屋後的公共巷道,同時覆蓋了公共的排汙管道。幾戶鄰居意見很大,違建部分開了個頭算是擱淺了。去年5月,黎某在原基礎上又要加建樓房,舊怨加新火,這次鄰居們徹底不幹了。

“當時幾家人態度很堅決,我們上門勸了幾次,最後還是要求他拆房子、挖地基。”社區居委會書記葉華鳳說。照理說,黎某有錯在先,把違建部分拆掉合情合理。但是黎某佔用的這條公共巷道,正處在整座房子的中間位置。這意味著,如果要恢復管道原狀,就要挖開地基,兩邊的房子勢必都會受到很大影響。這不是讓這幾戶人家徹底決裂嗎?居委會犯了難。

看著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勢,鄰居理事會成員陳燕萍一行人來到廉江市首家個人人民調解工作室——勝哥調解工作室。在當地人眼中,李亞勝是個“金牌和事佬”。從1993年至今,李亞勝調解了2000多宗糾紛,成功率在98%以上。因此他也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稱號。“有問題,找勝哥”,成了當地人的一句口頭禪。

去之前,陳燕萍和幾位理事對事情的來龍去脈早已經摸透,原原本本地講給勝哥聽。“鄰居理事會都是他們知根知底的人,我當時就覺得整個事情的原委說得很清楚。怎麼調解,心裡也差不多有了數。”在李亞勝看來,鄰居理事會給他打了個好頭陣。

然而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解決。第一次調解,李亞勝碰了一鼻子灰。黎某同意把違建的部分陸續拆除,但是對於挖地基,他絲毫不肯讓步。雙方不歡而散。

從事人民調解工作20多年,李亞勝深知,調解工作說白了就是解開當事人心裡的疙瘩。過去,他跑斷腿,磨破嘴,圖的就是取得當事人的信任,只要大家開誠佈公地談一談,事情往往就能出現轉機。

就在李亞勝準備苦口婆心勸說、打一場持久戰時,轉機出現了。

憑藉著街里街坊幾十年的老交情,鄰居理事會成員幾次登門拜訪,讓黎某的幾位鄰居說出了心裡話。地基也不是一定要挖,但是排水管道一旦出了問題,黎某要全權負責。

“鄰居理事會給我‘告了密’,我心裡就有底多了。再往下調解也就順利。”李亞勝開玩笑地說,他們好像是自己的“線人”,提供了重要情報。

9月6日,在李亞勝等多方積極協調下,黎某和鄰居達成一致意見。黎某向幾戶鄰居道歉並簽訂協議,承諾排汙管道今後的維修費用或改建費用均由他負責。拖延了5年之久的老大難問題,終於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