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论文称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这些机构

新浪财经 杨希

央行最新论文称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这些机构

今日,央行网站公布了2020年最新工作论文。这篇名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的论文,选取了64家金融机构构建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系统中的传导、演化的情况。

央行最新论文称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这些机构

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将系统性金融风险定义为:“由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外部金融冲击等风险因素引起的一国金融体系发生激烈动荡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实体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效应”。FSB 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无法通过风险管理削弱或消除,只能通过积极有效的监管,防止其积累甚至爆发。

从世界金融业发展实践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危及金融稳定,更会给宏观经济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损失。系统性金融风险复杂多变、传染性强、难以度量。

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业为主,保险业、证券业为支撑,新兴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特征。因此,央行论文中的64家样本机构,包括了银行业机构 22家,保险机构5家,证券机构23家,6家信托和8家其他新兴金融机构(如私募、资管、第三方支付、融资租赁和互金公司)。

央行论文的总体思路是,首先计算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和外溢效应,其次,以计算结果构建金融系统风险传染复杂网络模型,并对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讨论。最后开展实证研究,以复杂网络中定点冲击和随机冲击的思路,分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系统网络中的传导。

在此基础上,论文主要探讨了不同类别的机构在系统风险传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受到的冲击和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等,并据此识别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演化过程,包括传染扩散和放大的路径特征、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等。

论文称,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在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如何传播和扩散,对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宏观审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计算和推演之后,论文得出了四点主要结论:一是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会随着风险的发展而变化,这是系统性风险的非线性变化和风险传染关系的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二是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方式和冲击效力不一;三是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四是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论文指出,从情景模拟来看,信用风险传染呈现链式反应的特征,风险传染路径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关联密切的机构之间,可以通过日常监管捕捉和发现,当风险爆发后可采取阻隔风险源,切断风险传染路径的方式防控风险传播。

流动性风险的传染则是瞬时在多个节点(金融机构)同时爆发的网状式传播,风险爆发的面较广,且金融机构的同步行动易造成合成谬误,将使风险放大或二次扩散至系统内其他机构。风险的隐蔽性较高,突发性较强,日常风险防控的难度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应树立动态监管、多维度监管的理念,对系统中重点区域、圈层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转换监管重点,及时将风险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

结论认为,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冲击下,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风险联动特征均较为明显。近几年,随着资管、债券发行承销和同业等多种业务使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联系越发紧密。论文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

最后,论文指出,信托业作为资金供需方的中转枢纽,在刚兑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资金供需双方的风险传导影响;金控集团由于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股权结构复杂和风险隔离措施匮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其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因此,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