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名系列:从乐安亭到乐亭(一)

唐山地名系列:从乐安亭到乐亭(一)

唐山地名系列:从乐安亭到乐亭(一)


周景宝


乐亭县,金置,治今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元初,尝于县置溟州,寻废"。(1)后隶平滦路、永平路,为滦州领县之一。明属平滦府、永平府,亦为滦州之领县。清沿明制,初隶滦州,雍正末直属永平府。民国初废府置道,又归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9月直属河北省。1949年8月隶属河北省唐山专区。1970年唐山专区改称唐山地区,乐亭县属之。1983年5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后,乐亭县划归唐山市。

置县之前,乐亭地域历史的文字记载较少,几乎是空白。目前能够见到的三种明清乐亭县志(明万历天启《乐亭县志》、清乾隆、光绪《乐亭县志》)中,只在乾隆《乐亭县志》卷二"职方下·世纪"篇内,对建县以前的历史,多有记述。志书编纂者从其它诸多史书中,辑出许多史料,计有唐虞2条,三代(秦附)11条,两汉31条,晋39条,南北朝16条,隋9条,唐(后唐、五代附)40条,宋(辽、金附)13条(至建县前)。

(2)这些史料连篇累牍,范围涵盖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地区,但与乐亭地域有关的却寥寥无几。乐亭前贤史梦兰在编纂光绪《乐亭县志》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旧志·世纪》一篇,援引极博,而未免泛而无当"。(3)后在卷三"地理志下·记事"栏中,史梦兰亦作了精简,"兹谨择志载之无悖于史及史事之切于斯地者,循世编次"。(4)现在,我们在光绪《乐亭县志》中见到的只有21条了。

本文将几种史籍、史志中的部分零星记载,连缀在一起,从乐安亭、乐安城、乐安镇,再至乐亭县,对乐亭建县以前的史事试图作出一些探索。囿于水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尚希专家学者教正。

一、乐安亭

1999年2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其中收入了清乾隆、光绪、民国三种《临榆县志》。在民国《临榆县志》卷之七"舆地编(三)"中的"古迹·海阳城"条目下,有一段引文:


《水经注》:濡(濡音乃官切,即今滦水。)东南过辽西海阳县,又经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谓之小濡水,东经安乐亭北,东南入海;濡水南流,经安乐亭南与新河故渎合,今濡水经郡城西境,而海阳当安乐亭上游,然则今之海阳,非古之海阳也。(5)


再查光绪《临榆县志》卷之八"舆地编(三)","古迹·海阳城"的按语与上述民国《临榆县志》的这段按语文字完全相同,只有两处标点有异。(6)显然,民国志沿袭了光绪志。

旧志抄袭前志,是很平常的事情。但从光绪、民国《临榆县志》中引用的、今人整理、标点的引文来看,这段文字是属于《水经注》原文,应该没有版权纠纷。

引文中三次提到的"安乐亭",今已无考。是否有误?《水经注》的各种版本,可谓是"充斥天下",非常容易得到。为了核实,我们只看一种权威的版本即可。

2007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研究泰斗、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1923—2015)的《水经注校证》,在卷十四中可以找到"濡水"的这段原文(经文采用小四号字体,注文采用五号字体,以示区别):


(濡水)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濡水又迳故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7)


据此可知,原来不是"安乐亭",而是乐安亭。

古人在引用古籍时,多不注明出处。有的根据古语加以融化,不完全用其字面;也有的将其略加改变,直接将古语作为自己的话;还有的采取模仿古语的句式。这些都不一而足,亦无可厚非。但对于羼入原著中的后人话语,如上引"今濡水经郡城西境,……非古之海阳也",应该甄别、注明才是。

那么,乐安亭又是怎么回事?

亭是"秦及汉代隶属于乡的基层行政机构。亭原为军事、交通需要而设,后兼管一亭部之政事。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西汉全国亭数为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大率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8)亭有都亭和野亭之分,居郡、国、县、道治所域内的为都亭,其余皆为野亭。(9)亭,古代县以下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始于秦、汉。是乡以下的建制,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有亭长,掌管治安和停留旅客。设于城内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东汉后渐废,隋、唐时已不复存在。(10)

汉代的一乡、一亭、一里应是多少户或多少人口呢?

据清代学者俞正燮(1775—1840)《癸巳类稿》卷十一中"少吏论"条:"汉则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里魁,千家亭长,万家乡三老、啬夫,其法仿于《管子》。"(11)粗略地说,一乡是万户,一亭是千户,一里是百户。笔者初步认为,当时每户平均人数约为5人,这样,一亭千户,已是5000人口了。如果乐安亭确系汉代所置,其管辖人数亦只有5000左右。

大约从乾隆初年始,在乐亭县就一直流传着"王莽更郡县为亭,是乐亭得名之始"的说法。如1939年8月,(伪)新民会出版发行了《河北省乐亭县事情调查》一书,在第一章"总论"第二节"县之历史"中,就有:"汉制百里为县,不及百里者为乡为亭。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改易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有六十。故地理志曰:'改临乐县为乐亭',是为乐亭得名元始"。

(12)再有,1997年5月编印的《乐亭县志稿译编》在第二章"建置"第二节"考辩"里写道:"汉元始四年王莽改县为亭,以应符瑞。郡县罢置改易,史不能记,邑名为亭或始于是时"。(13)甚至到了公元2010年,还有当地学者著述"乐亭历史悠久。汉制不足百里为亭,始得名为'乐亭'"。(14)

上述传说,史梦兰早在光绪《乐亭县志》卷一"地理志上·沿革"与光绪《永平府志》卷二"沿革表"中已有辨正:"临乐,汉属渤海,去此当八九百里,其时平原郡之富平,莽亦改名乐安亭。今以新莽所改临乐之乐亭为据,岂新莽所改富平之乐安亭亦可据乎?至所云东汉以后转为乐安,或隶北海,或隶渔阳,尤为疏舛。"(15)

持"百里为县"与"不足百里为亭"者,或许是将所谓的"里",理解成为今天的长度单位了。按:里,实有多义,除了长度、姓氏、忧伤外,还有宅院意,即民户居处与商贾聚居处。只是古代文献中的"里",所居家数不一,时有变更。现代汉语中的"里巷"、"里弄"等,即指小街小巷小胡同,与古义相仿。

对于王莽所易郡县名称之事,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谭其骧(1911—1992)在《新莽职方考》中作了精确考证:


元始五年,莽始以经义更州名,分界凡十二州。……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风元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今可考者一千五百八十五。大郡至分为五郡,今可考者仅一郡分为二三。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今可考者一百一十二。(16)


在这360个以亭为名的县之中,有青州河平郡的富平县,改为乐安亭(17),幽州迎河郡的临乐县,改为乐亭。(18)

查《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富平县,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惠民县东四十里桑落墅镇。成帝徙封张安世孙张延寿为富平侯,即此"。(19)再查临乐县,"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南"。

(20)由此可知,汉代的富平与临乐,与偏居海隅的乐安亭(乐亭),距离尚远,不能混为一谈。牵强附会之事,历代皆有,并不少见。王莽所更改的360个含有"亭"字的地名,如"乐亭"、"乐安亭"等,与今乐亭县无涉;今乐亭县之得名亦与此无关。光绪初年,史梦兰已辨明此事,后人不察,仍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即误人,又误己。每念及此,令人感慨系之。

从王莽改制到郦道元《水经注》问世,中间已有五个世纪。北魏时期,秦汉的旧置大多已经废除不见,或许有些乡、亭、里的遗存尚在,遗迹犹存,被郦道元写入了《水经注》。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470-527),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字善长。太和十八年(494)以尚书主客郎随孝文帝北巡,沿途考察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县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抚冥(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等镇和阴山(今大青山)一带地理情况。……好学博览,留心考察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历史地理现象。为《水经》作注,约北魏正光三年(522)撰成兼具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四十卷。(21)"(郦)道元好学博览,广览奇书。足迹所至,大致从长城以南,到秦岭、淮河以北","(《水经注》)很多材料是实际调查所得"。

(22)

或许是受《水经注》的影响,《乐亭县志稿译编》认为:"北魏时,海阳仍故,县境亦仍故为乐安亭。……北齐天宝七年省海阳入肥如,是县境析置无定,乐安亭是否属肥如不可考。"(23)韩湘亭先生所说的"县境析置无定",是为高见。

光绪《乐亭县志》卷二"地理志中",有"乐安旧镇"条目:


《水经注》云:"濡水分为二,北水枝出谓之小濡水,东径乐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径乐安亭南,近质水道。"县中古迹,此最明确。今城东北二里有旧镇庄,俗作救阵,误。(24)


1994年10月出版的《滦河志》,在引用了《水经注》里的那段注文后,直接注明:"乐安亭,今乐亭东北2公里"。(25)

史料记载郦道元的足迹所至,已遍及长城以南。也就是说,郦道元沿途考察水道变迁,或许来到过滦河下游的乐安亭。乐安亭就在今乐亭县城东北二里的救阵片村附近,是毋庸置疑的。

————————

(1)(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篡修:《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9页。

(2)(清)陈金骏编纂:《乾隆乐亭县志》明清乐亭县志点校,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3—153页。

(3)(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第147页。

(4)(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147页。

(5)高凌霨纂修:《民国临榆县志》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5—886页。

(6)(清)高锡畴纂修:《光绪临榆县志》山海关历代旧志校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39—540页。

(7)(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347页。

(8)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2625页。

(9)徐连达主编:《中国官制大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45页。

(10)陈高春主编:《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大辞典》,长征出版社1992年,第899页。

(11)(清)俞正燮撰,涂小马、蔡健康、陈松泉校点:《癸巳类稿》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71页。

(12)陈佩编辑:《河北省乐亭县事情调查》复印本,(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出版部1939年,第2页。

(13)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亭县志稿译编》,1997年内部印行,第23页。

(14)乐亭县《呔商之路》编写组编:《呔商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15)(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53页;(清)游智开修,史梦兰纂:《光绪永平府志》秦皇岛历代志书校注,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16)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17)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第66页。

(18)谭其骧著:《长水集》上册,第77页。

(19)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626页。

(20)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854页。

(21)郑天挺等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504页。

(2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954页。

(23)乐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亭县志稿译编》,第23页。

(24)(清)史梦兰纂,游智开等修:《光绪乐亭县志》中国方志丛书,第121页。

(25)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志编纂委员会:《滦河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