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名系列:從樂安亭到樂亭(二)

唐山地名系列:從樂安亭到樂亭(二)

唐山地名系列:從樂安亭到樂亭(二)


周景寶


二、樂安城

樂安城在多種史籍、史志中有載。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七"北直八"記載:"樂安城,在(永平)府東南。石趙築城置鎮於此"。(26)後出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亦採此說。(27)

《中國歷史大辭典》中有條目介紹:


樂安城:在今河北樂亭縣東北。《資治通鑑》:東晉鹹康六年(340)後趙石虎欲伐前燕,合兵五十萬,"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千一百萬斛於樂安城",即此。(28)


另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內亦有專條:


《資治通鑑》:東晉鹹康六年(340),石虎(季龍)合兵五十萬,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千一百萬斛於樂安城"。(29)

安樂城即樂安城,在今河北樂亭縣東北二十里。《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季龍將討慕容皝,合兵五十萬,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豆千一百萬斛於安樂城,以備徵軍之調"。《資治通鑑》作'樂安城'。胡注以為即《水經·濡水注》之"樂安亭"。(30)


除了上述兩種大辭典外,"石虎運谷樂安城"這條史料,還被收入了《乾隆》、《光緒》、《樂亭縣誌稿譯編》、《樂亭縣誌》、《樂亭縣誌》(1987—2005)、《光緒》、《讀史方輿紀要》、《李大釗史事綜錄》(1989年)、《李大釗與故鄉》(1994年)、《河北通史·魏晉北朝卷》(2009年)、《唐山港京唐港區史》(2009年)、《樂亭縣軍事志》(2011年)、《京東第一府》(2014年)等書籍中,為簡約計,內容相同的記述,本文不再贅述。

國內史學界大多認為,石虎運谷的目的地——樂安城(安樂城),即在今河北省樂亭縣境內。

此外,尚有其它不同說法。如1987年10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中,在相關條目下就有:


後趙王石虎命司、冀、青、徐、幽、並、雍七州之民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鄴城(今河北磁縣東南)舊兵,滿五十萬;造船萬艘,運谷千一百萬斛於樂安城(今山東臨淄)。(31)


2000年1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幽燕風雲》,其中亦有:

石虎又"令司、冀、青、徐、幽、並、雍兼復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鄴城舊軍滿五十萬,具船艘,自河通海,運谷豆千一百萬斛於安樂城(按漁陽之安樂城,在今北京市順義西北),以備徵軍之調。(32)


據《大清一統志》卷一九"永平府二"記載:


樂安故城,在樂亭縣東北。晉成康六年,石虎欲伐慕容皝,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於樂安城,永和初,復使其將鄧恆屯樂安。《水經注》:濡水東逕樂安亭北,即此。(33)


由此可知,樂安城即樂安亭。

應該關注的是當時的人口問題。樂安城的範圍有多大?有多少人口?史籍中並無記載,不能憑空妄斷。在有關"石虎運谷樂安城"的幾十條史料中,大多認為當年石虎"合兵五十萬",此數目似乎誇張,值得商榷。

按目前樂亭縣人口尚不足五十萬,如果當年確有五十萬名兵士來到樂安城駐紮,其日常消費、物資供給等等,都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樂安城雖名曰"城",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前述樂安亭人口數量遠不足萬人,其規模可想而知。幾百年後的樂安城,即使正常發展,未遭兵燹,其人口與面積,當不會大於今天一個鄉鎮的建置。五十萬人的吃喝拉撒睡,地方上將無力承受。

筆者曾在拙文《石虎運谷樂安城事件析疑》文中寫道:"當年石虎使用萬艘船隻,來承載50萬名軍士、近15萬噸穀物,即每隻船載50人與近15噸糧食,筆者認為,應是可信的"。(34)直到最近,筆者在見到一則史料後,才修正了自己的看法:


後趙建武六年三月,後趙石虎下令司、冀、幽、並、等州之民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鄴城舊兵滿十五萬(《晉書·載記》為五十萬),又造船萬艘,由河通過海道,運谷一千一百萬斛於樂安城(今樂亭)。(35)


如果是15萬人,每船載15人與近15噸谷豆,就比較接近事實了。

古人亦沽名釣譽,好大喜功。如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3萬,實際不足二十萬;薩爾滸之戰明軍號稱47萬,實際上只有十幾萬。如果再考慮這種因素的話,石虎的兵力人數將會更少了。

————————

(26)(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第752頁。

(27)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812頁。

(28)鄭天挺等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第1405頁。

(29)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812頁。

(30)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第1108頁。

(31)張習孔、田珏主編,張福裕、劉佔武編著:《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二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第134頁。

(32)餘念慈著:《幽燕都會》,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3頁。

(33)(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續修四庫全書,第289頁。

(34)周景寶:《石虎運谷樂安亭事件析疑》,《讀樂亭》45輯,2015年內部印行,第60頁。

(35)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編寫組:《河北古代歷史編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31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