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腰刀變遷,從環首刀到雁翎刀,刀型越改越好看,實用性呢?

腰刀,顧名思義,就是懸於腰間的刀,比起電視劇中更常見的劍,刀更適合戰場上廝殺,便於衝砍。“腰刀”一詞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但是這篇傳記中記載的腰刀與後來明清朝流行的腰刀不一樣。從西漢中期開始,軍隊常用的刀叫作“環首刀”。環首刀大概有三四釐米寬,長度在九十到一百二十八釐米之間。這種刀更接近一般人眼中“劍”,刀身筆直,沒有血槽,能懸掛在腰間,可以說是腰刀的起源。這種刀一直用到唐朝初年,是中國不折不扣的戰刀之源。

冷兵器腰刀變遷,從環首刀到雁翎刀,刀型越改越好看,實用性呢?

到了唐代,環首刀開始逐漸被淘汰。從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裡面人物佩戴的刀和環首刀大相徑庭。此刀刀身不再筆直,而是略有彎曲,刀柄上也加了刀鐔。所謂刀鐔就是刀的護手,打仗時用來保護手的,因此這是刀具的進步。這種唐刀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雁翎刀的前身。

宋朝後期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而是和遼、金並存的一個政權,三者之間戰爭不斷。為了適應戰爭,一種更先進的刀出現了。靖康之變發生後,南宋王朝雖然偏安一隅,但是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戰爭中取勝,於是軍器監在唐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戰刀。這種刀的形狀就和大雁的羽毛差不多,所以被大家稱之為“雁翎刀”。在黑龍江出土過一把鐵刀,全長八十七釐米,寬度接近四釐米。這把刀上的刻字說明此刀是金世宗時期製造的,離靖康之變過去了三十年不到。

冷兵器腰刀變遷,從環首刀到雁翎刀,刀型越改越好看,實用性呢?

雁翎刀在元朝也有記載,張憲曾經賦詩一首,稱雁翎刀“寒光耀冰雪”。一直到元朝末年,“腰刀”一詞成為懸掛在腰間的刀具的總稱。明清時期,雁翎刀更是十分流行。

據史書記載,嘉靖時期,安南發生叛亂,明世宗雖然沉迷煉丹,但也不能棄國家於不顧。於是他決定派毛伯溫出征。毛伯溫當時是兵部尚書,出征之前,明世宗還作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大將南征豪氣膽,腰橫秋水雁翎刀”,整首詩豪氣沖天,充滿意氣風發之感,出於嘉靖這樣的荒唐帝王之手倒是讓人不敢相信。對了,有些人經常調侃的“朕與先生解戰袍”也出於此詩。

在很多典籍中都提到過,雁翎刀外觀很好看,而且現在在博物館也收藏了皇太極的腰刀,所以有人認為雁翎刀其實是一種象徵,實戰價值不高。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上文小編就說過,雁翎刀起源於靖康之變後,南宋為了更好的打仗才製造出來的,這樣的刀實用價值能不高?

冷兵器腰刀變遷,從環首刀到雁翎刀,刀型越改越好看,實用性呢?

中國博物館中也收藏了一把雁翎刀,刀上有“登州戚氏”的刻字,還是萬曆十年造,博物館認為這就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雖然後來有人認為這把刀上的刻字太過草率,不像是一個名將的佩刀,像是後世偽造。不管如何,雁翎刀廣泛的用於作戰是毫無疑問的,大家可千萬別以為它只是個裝飾品。

具有一定禮儀象徵意義的是繡春刀。近幾年,有關錦衣衛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所以繡春刀作為錦衣衛的專屬佩刀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雁翎刀的廣泛性不同,繡春刀是皇帝親衛軍——錦衣衛的佩刀,而且不是每個錦衣衛都有,是皇帝賞賜的。錦衣衛在重大日子陪皇帝出行,需要穿飛魚服,帶繡春刀。從《出景入蹕圖》中可以看出,普通士兵帶的就是雁翎刀,錦衣衛帶的則是繡春刀。

除了繡春刀,還有一種刀酷似雁翎刀,使用範圍也很廣,那就是柳葉刀。和雁翎刀一樣,柳葉刀的名字也來自於它的形狀。因其刀身與柳葉相似,故而取名為柳葉刀。

冷兵器腰刀變遷,從環首刀到雁翎刀,刀型越改越好看,實用性呢?

明朝軍隊也會大量使用柳葉刀。柳葉刀比較輕,堅硬度也大打折扣,但是很適合騎兵使用,削力也有所增強。它雖然與雁翎刀十分相像,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比如說,雁翎刀根部是挺直的,在刀身的三分之二處才是彎曲的,而柳葉刀從根部就開始彎了。而且柳葉刀的幅度也比雁翎刀大,刀尖寬度相比較而言,雁翎刀更窄。

中國是一個歷經戰火的民族。每當一個朝代走入末世時,總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通過戰爭走向另一個大一統時期。在這過程中,冷兵器也在不斷髮展,追求更高的殺傷力。現在雖然早就脫離了冷兵器時代,戰爭也更加先進,但每當回憶起幾千年前戰場上刀劍相擊,戰馬嘶鳴的聲音時,我們都會有一種滄桑感,這大概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冷兵器腰刀變遷,從環首刀到雁翎刀,刀型越改越好看,實用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