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在追尋“靈魂伴侶”的路上,最終只有無言的結局……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是他於1922年結束第一段婚姻時公開發表的《離婚通告》中的文字,也可謂他的愛情宣言。短暫的三十四載人生,其一直走在苦苦追尋的路上,他找到了嗎?

一直走在追尋“靈魂伴侶”的路上,最終只有無言的結局……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出身於富商之家,自幼生活優裕,大學畢業後先後赴美、英留學,所學專業從金融、經濟到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的學習中,深受西方各種思潮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等影響,不僅成就了其個人理想主義的自我意識,並開始向浪漫主義創作詩人的轉變,最終成為中國文壇活躍一時和極具影響力的詩人。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一直走在追尋“靈魂伴侶”的路上,最終只有無言的結局……

提起徐志摩在“靈魂伴侶”道路上的追尋,不能不提到他棄之如敝履的第一段包辦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張幼儀也是個大家閨秀。不知是對包辦的抗拒還是對其相貌的不喜,從看到她照片第一眼起,他就說:“鄉下土包子”,婚前婚後,對她一直嫌棄。除了履行婚姻基本義務外,粗暴冷漠,甚至在1921年他為了追求林徽因在她懷次子兩個月後提出離婚,未得允許便再不問家事,一走了之。直到1922年要辦離婚手續時,再回頭找她。張幼儀被離婚後強忍情傷,通過在國外的學習,回到上海創辦了第一家服裝公司—雲裳公司及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事業上大獲成功。後來還曾接濟拮据的徐志摩和陸小曼,同時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婚姻。“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寬容大度的張幼儀後來這樣說。但她顯然不為徐志摩所愛,只留下一段沒有愛情令人心酸的婚姻。

一直走在追尋“靈魂伴侶”的路上,最終只有無言的結局……

1921年,徐志摩遇上了心儀的林徽因,感到她是自己人生的理想伴侶。林徽因雖欣賞他的才華,但卻成熟理性,最終選擇了穩重踏實的梁思成。她後來說:“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可見徐當時對林有過於理想化的認識,而林卻冷靜且透徹地看到了與徐之間的三觀不合。但徐志摩並未停下追逐的腳步,1924年,他認識了被譽為“當時不可不看的一道風景”—陸小曼。在這兒有必要比較下徐志摩追求的這兩位女子異同:陸小曼和林徽因同出名門,從小家世優越,接受良好教育,才貌俱全,看似背景經歷相似,但兩人三觀卻迥異。陸小曼走得是“名媛”之路,期盼的生活既要榮華富貴,又要風華雪月;而林徽因則是“學者”之風,追求品味高雅,敦實致遠的精神“家園”。不同的人生願景造就了兩人註定的愛情婚姻和最終結局。

一直走在追尋“靈魂伴侶”的路上,最終只有無言的結局……

徐志摩自從認識了朋友王賡之妻陸小曼後,為其風采傾倒,兩個浪漫之人因對風華雪月的共同理解而確認過眼神,互認遇上了對的人。為此不惜墮胎(陸小曼當時已懷有王賡的孩子)、離婚,忍受家庭、社會名人及輿論的責難,毅然決然地走到了一起。1926年兩人結婚。新婚的生活浪漫、愜意,但陸小曼揮金如土、慣於社交的生活習性並未改變,加之身體孱弱又抽上了鴉片,更是讓家庭負擔愈發的沉重。憑心而論,徐志摩對陸小曼是愛和寵溺的,對她雖有勸誡,最終為了維持經濟開支還是四處奔波,但已少了很多當初相戀時的激情。1931年,徐志摩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當時他是準備前往出席林徽因的一場活動,隨身還攜帶著陸小曼需裝裱的一幅作品,帶著對這兩個女人的愛結束了短暫而浪漫的一生。

一直走在追尋“靈魂伴侶”的路上,最終只有無言的結局……

如果徐志摩活下去,陸小曼會是他此生一直苦苦尋覓的“靈魂伴侶”嗎?“風景”只能欣賞不可近褻。現實中沒有如果,留下的只有無言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