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操作心得

越時身居大型城市,生活就越商業化,餐館那麼多,外賣又那麼方便,自己動手進行三餐的製作,能比在外面吃的成本更低嗎,也不盡然,餐館作為盈利個體,它可利用其規模優勢和專業系統加以控制成本,自己作為個體,炒菜做飯是要付出相當的製作時間和學習成本的,然而自己動手做飯也有自己的樂趣,這是一個通過各種操作,和各種作料,把原始的食材一步一步變成桌上佳餚的過程,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

在我國,民以食為天,而如何吃出健康,品出樂趣是我們永遠的話題,所以電視屏幕上的美食類節目,作為一款老少咸宜的主題永遠是受大眾歡迎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系統的介紹了天南地北的民間飲食文化,央視製作必然是大手筆;而《十二道鋒味》以各種豪華的嘉賓陣容和旅遊元素為賣點,多個當紅或曾經當紅的演員明星出場助陣,各種青春靚麗的出場人員,然後在節目中也加入不少謝霆鋒之前的影視作品回顧和音樂創作心得,雖然這個節目也備受吐槽說是美食製作不夠專業,特效和沙雕劇情倒是許多,然而在綜藝節目和歌唱節目氾濫成災的時代,有一個流量大V願意跑遍全球各地,去做這麼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節目,不是應該給予鼓勵的麼?

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比如《阿爺廚房》這是香港翡翠臺的一個家常節目,以動作導演鼎爺的個人廚藝展示和烹飪心得的分享為賣點,結合眾供應商的產品介紹,菜式比較家常,阿爺敘述的故事也比較家常,食材供應也是來自街邊的普通店鋪,而我喜歡這個節目是因為這是一個粵語節目,從小看粵語的電視節目長大,所以對這種語言有著抹不去的回憶,另一個原因是,鼎爺作為一個終生習武之人(動作導演)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陽剛魅力。

飲食原則,如何兼顧各種營養元素的平衡攝取,葷素搭配的技巧,這時候菜譜體系的存在就發揮了價值,如何製作各種類型的食材,主食包括米食或麵食;菜類包括綠色蔬菜或菌類;各種豆製品,豆腐、腐皮等,各種米制品,河粉、糕點等。

項目管理,完成三餐中的任何一餐,都是一個項目式任務的計劃和完成,包括一整套流程,多少錢的預算,多少時間的付出,中午餐或晚餐也許是一時興起買到了某個蔬菜就臨時起意的買回家做了,也許是按照嚴謹的計劃完成一系列的菜式。

廚具管理,系統構成,硬件和軟件,廚具和食材和烹飪方案,想自己動手做飯了,那就得從購買或完善各種配套的廚具開始,菜刀、切菜板、鍋、鍋鏟、平底鍋、電磁爐、餐具(筷子、湯勺、碗);對於中餐而言,食材更重要,而廚具的講究程度就沒有西餐那麼嚴格,比如各種專項專用的刀。

調料配置,一些必要的調料品需要作為常規準備,有人喜歡略鹹,有人喜歡加辣,有人喜歡加味精,而食用油、鹽、糖、味精、醬油、辣醬、則是常備的調料。

食材選擇,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蔬菜瓜果,不同的食材組合,雖然現在有各種反季節蔬菜,然而實踐告訴我們,還是以順應天時的食材最佳。然後就是買生食材還是半熟食材還是全熟食材的問題,半熟的食物需要的加工較少,當家裡來了客了,時間準備來不及的時候,就會普遍購買一些熟食來相佐。

採購來源,外出採購還是訂製外賣,在多遠的範圍買食材,去什麼類型的地方買食材,交通方便當然是首選之項了,然後就是價格合適以及新鮮程度,再就是會不會短斤缺兩之類的問題。

前期準備,原生的食材就需要各種前期準備,泡洗削皮,特別是對於農藥殘留量沒有把握的作物更是如此,刀工切法,切條或切粒才能有助於食材充分得到熱量的加工,或其它材料的攪拌均勻;粉碎混合,相對於老人和小孩,攪碎更容易入口和消化吸收。

加工製作,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口味需求,火候的掌握,煮湯,火候容易掌握,操作步驟較少,清蒸,芋頭番薯等特定食材更合適此類手法;幹炒,需要不停的手動翻炒,才能保證食材不致於熱糊燒焦粘底;油煎,這是一個比較耗油的操作,當然食用油也是可以反覆多次使用,但畢竟也會讓人體吸收到更多的油量,不利於健康。

器具洗滌,將各種留在餐具上的食物殘渣處理乾淨,以防止產生異味和健康隱患,然後再將各種刀具或器皿重新放置歸位,這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

從構想一個新的菜式,再到動手實際操作,一餐飯菜的完成,就是一個制訂計劃到最終完成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有隨機應變的成份,也有動手動腦的過程,也有經驗累積的過程,也有技能升級的過程,當一家人圍坐一桌,吃上你親手製作的飯菜,這無疑是為數不多具有成就感的事情。


廚房操作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