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看完西醫糟糕透了,而看完中醫精彩極了?

摘要:有人說,西醫是治人的病,中醫是治病的人,如果你去看中醫,問完診後,大夫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西醫吧。”那說明你是真的有病了。相反去看西醫,問完診後如果大夫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中醫吧。”那說明你的病真沒救了。

本文大概羅列和分析了看中醫和西醫的心情、情緒影響不同的三點主要原因,不是表達中西和西醫究竟哪個好,為了抬高或者貶低哪一類,而是為了儘可能全面認識二者,坦然接受看完中醫和西醫的各種情緒。

近期運動之後身體某部位一直間歇性疼痛,忍耐數天之後 依然沒有緩解,終於跑到一家三甲綜合醫院去了。

一去醫生就建議我去拍個X光片子,再具體下結論。我問他一定要拍片子才可以看病嗎?他說是。

我問他拍片子是為了排除什麼病呢?他一臉嚴肅地說為了看是否股骨頭壞死?這個病雖然概率只有萬分之一,但是不排除可能性。如果真的確診了,治療方法也比較複雜。

我馬上上網搜了關鍵詞“股骨頭壞死”,一堆意料之外的信息撲面而來。“股骨頭壞死還可以活多久?“股骨頭壞死可以治好嗎?”

腦袋被一堆信息蒙圈了,同意拍片,第二天才拿到結論骨頭完整,中間鬱悶了半宿,雖然事後,自己再分析,我只是按壓才疼痛,不按壓就不疼。如果是骨頭壞了,是不是不按壓也疼啊?這是個是基本的邏輯判斷啊。

骨頭確定沒問題,第二天疼痛繼續,於是我換了一家三甲中醫院。老中醫把我按得兩眼冒星星之後,不緊不慢地說,骨頭沒問題,肌肉損傷,回去多休息,再塗點膏藥會好起來的。

雖然老中醫沒有明確安慰我,告訴我不要擔心,但是從他的神態和語氣中,我明顯感覺我不需要再做其它檢查,排查類似“股骨頭壞死”的“絕症”了,恢復就在眼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因為它根本不是一個問題。

回顧這兩天的看病經歷:第一天看西醫,看完之後天都要黑了;第二天看中醫,看完之後天都亮了。兩種類別的醫學為什麼會給人兩種完全不同的情緒體驗呢?

一、起源不同: 人類誕生VS人體解剖

1、中醫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起源於中國傳統哲學,從人類是如何誕生的主題出發。

《中國醫學史》記載,中國醫藥的起源追溯到伏羲、神農和黃帝三位。伏羲是誰呢?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創世神,傳說中的八卦祖師,《易經》的創始人。神農就是傳說中的炎帝,華人自稱炎黃子孫,炎即是神農,黃即是黃帝,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奉為中華民族人文的始祖。

神農傳說是現存的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的作者。而黃帝傳說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黃帝內經》的作者。

如果說伏羲作為中醫醫神,同時作為《易經》的創始人之一,其基本哲學思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嘗試著用八卦解釋著世界和人類的產生。神農和黃帝傳說各自著有中醫最早的藥學著作,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人文的始祖。

為什麼有時候看完西醫糟糕透了,而看完中醫精彩極了?


2、西醫全稱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起源於解剖學等,從研究人類解剖結構出發

雖然,西醫作為西方醫學,醫學屬於科學,科學起源於哲學。從這種意義理解,廣泛的西醫也是起源於西方哲學。但是,中國人日常一般意義理解的西醫,通常指的是“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它起源於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

西醫的產生是人類摒棄了黑暗的中世紀,以及中世紀以前的古希臘相對籠統的傳統醫學之後,在解剖學、生物學和化學等基礎現代學科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一門學科。


為什麼有時候看完西醫糟糕透了,而看完中醫精彩極了?

有人調侃說中醫是研究活人起家,西醫是研究小白鼠和屍體起家,順著起家不同的邏輯,看完西醫,你可能想到的是我要不要吃藥,打針或者更嚇人的手術,而看完中醫,你可能依然嘻嘻哈哈地沒事,因為你想到我不會挨刀子。

兩種起源傳統不同, 影響了看病方法論的不同,也決定了醫患看病的氛圍和患者感受。

二、方法論不同:整體辯證哲學VS個體具體哲學

1、中醫理論基於整體觀與辯證哲學的理論

(1)整體哲學觀

正如中醫理論是從觀察世界,解釋世界的源頭開始,中醫理論是一項系統的整體哲學觀。中醫的整體觀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無論是在患者的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變化方面各個部分都是相互影響的。

例如,患者眼睛不舒服,如果去看西醫,極大可能直接看五官科或者更細化的眼科,但是中醫,基於其整體的哲學觀點看病,醫生可能會說“肝膽相照”,認為眼睛不舒服也有一種原因是身體內臟的影響,建議看肝和腎。

再如,頭疼不是頭的問題,有可能是肝的問題,還可能是腎或脾的問題。腳疼也不是腳的問題,可能是其他地方的問題,比如頸椎增生、膝關節增生、腰椎增生等。增生就是多了,多了就會疼得厲害。

中醫的整體觀不僅表現在中醫會以病人本身這個整體來看待病人,還有人與自然的統一,以及人與社會的統一。例如,中醫常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看完中醫,當醫生給你從全身系統,人與自然的系統,人與社會的系統講解一遍病情之後,你之前的身體的某個部位的不適可能會被這個系統論沖淡,感覺它似乎不疼了,我還有調節的機會,我的病還有的治。

(2)辯證哲學觀

中醫理論的辯證哲學觀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易經,正如易經的太極生兩儀,萬物分為陰陽一樣,中醫哲學看病也是要求達到一個陰陽平衡,認為萬事萬物存在一個矛盾的相互轉換。比如說肺炎,西醫是抗菌消炎,對症處理。中醫乍看之下也是對症處理,但是卻有所不同,強調的是抓主症,是宣肺解表,發腠理,開太陽,清肺胃等等。

再如,中醫的“陰虛火旺”病症診斷,對於火的判斷分為“真火”和“虛火”,“真火”可以指病人出現炎症發熱,而“虛火”病人不一定是有炎症,而是潮熱盜汗。一個真,一個虛,即是陰陽對比,可以互為矛盾相互轉換。

看完中醫,身體再不舒適,想著陰陽平衡和矛盾變化,你也許會感覺到身體即將會好轉的,因為萬事萬物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說不定,明天我的疼就好了呢。

2、西醫理論基於局部專業分工的理論

相比,中醫的系統整體認知,西醫則是對系統的分區式認知。前面提到西醫一般指近代和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從近代到現代可以說是一部分工和專業化不斷走向精細化的歷史進程,分工和專業化產生了效率,帶來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同時,也帶來了科技的快速進步,西醫就是分工產生的一種科技體現。

西醫的局部分工理論對於患者直接體現在,如果患者生病了去掛號看病,他可能只是感覺臀部疼,但是疼在哪裡,應該看哪個科室,到了醫院,聽了導醫現場講解,他還是蒙的,因為西醫的科室劃分實在是太細,尤其是綜合醫院,患者一般第一次生一種病,去了醫院就容易傻傻地分不清楚。

西醫的局部分工理論還體現在西醫的基礎學科,西醫的基礎學科是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等等。西醫的專業分科細緻也表現在一名西醫博士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八年讀下來,他的研究方向是小分子核酸調控、心臟發育、及重大心臟疾病機制。而普通人對於什麼是“小分子核酸調控”這個專業術語估計是聽完完全摸不著頭腦。

所以,日常生活中,對於一位“好中醫”和“好西醫”的要求是有差別的,“好中醫”一般要求全才,這位中醫能夠基於患者全身來定性判斷。

而一位“好西醫”可能要求的是在其領域專業化程度達到極致,能夠完成高難度的病症判斷,能夠挑戰高難度的極精湛的技術。

看完西醫,尤其是第一次去一個陌生科室,身體不適的條件下,因為分類專業細緻,突然一下子接受了若干個與自身疼痛相關的若干專業名詞,他們是身體器官名詞,疾病名詞,診療手段專業名詞,如果醫生採取排除法看病,需要你逐個做檢查排除的過程中,因為不懂,所以一頓上網亂查,尤其是某網,這時候再跳出幾個莆田系出來。恐懼來源於未知,心中不免產生不適。

三、治療手段不同:

1、中醫採用藥物、食物、針灸、膏藥等治療方法

看完中醫,醫生傳達給你的一般是敷藥、推拿等,再嚴重一點,就是針灸,但是也不會動刀子。

醫生給你開藥,開推拿、理療等,你一般都比較平靜地接受治療方案,因為這些治療方法壓根不會勾起你的疼痛神經,但是,同時,你的內心也許會質疑它的有效性,當一個人處於信與不信之間的時候,可能真的不會太多影響他的心情,這是一種淡然處之,平常過好每一天的狀態。

2、西醫採用抽血、攝片、手術等診斷治療

現代西方國家的醫學體系中的診斷技術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

看完西醫,醫生傳達給你的一般是抽血、化驗、檢查、打針等立馬勾起你的疼痛點的名詞,因為你可能只比小白鼠強一點,打針都治不好的話,能微創算是萬幸,微創也治不好,就是動刀子,成為大白鼠了。


為什麼有時候看完西醫糟糕透了,而看完中醫精彩極了?


想到疼痛的抽血、打針、動手術,想到輻射的排片,這些都是有代價的治療方式呀,你不僅會本能地痛一下,同時,默默地在內心期許一下,希望下次不要生病了,希望自己早日康復。

四、結束語

有人說,西醫是治人的病,中醫是治病的人,如果你去看中醫,問完診後,大夫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西醫吧。”那說明你是真的有病了。相反去看西醫,問完診後如果大夫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中醫吧。”那說明你的病真沒救了。

本文大概羅列和分析了看中醫和西醫的心情、情緒影響不同的三點主要原因,不是告訴你中西和西醫哪個好,為了抬高或者貶低哪一類,而是為了幫助你、我、他正確認識和坦然接受看完中醫和西醫的各種情緒。

看望中醫,回來哈哈大笑豁然開朗,心情好固然有助於病情恢復,但是也要記住不能盲目自信,輕視病因。看完西醫,回來愁眉苦臉,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大病,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西醫帶給你的情緒可能就是越究越細,讓你浮想聯翩。學會正面看待看完西醫產生的負面情緒,從科學的角度,坦然處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