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曾和秦始皇亲密工作的尉缭对秦始皇性格的评价。

1、那一年,嬴政是一个三岁的孩童。

他生活在一个基本不能外出的院落里。他总能听到墙外许多小孩子玩闹的声音,

却从未见过他们,也不可能有小孩和他玩。他面对的,只是一众冷漠监视自己的仆人,一个郁郁寡欢的父亲,一个愁眉不展的母亲。

打从他有记忆起,会睁着孩童水灵灵的眼睛,好奇得去观察这个世界开始,他就是一个与父亲一同失去自由的囚徒。他常常会想,

为什么世界只有一个院子这么小,人只有家里这么少。父母很少对他笑,他连膝下承欢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他印象最深的,

恐怕是粗野的侍卫士兵在赵国被围时,多少次蛮横地闯进他家院子,而他父亲只能苦苦哀求时的恐惧。后来他知道了,

是那个连他们父子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曾祖父,把他们抛弃在正在打灭国战争的敌国当人质。三年间,每逢兵临城下之际,

他刚刚拥有的生命就会危如累卵。后来思虑万千的他,怎么会想不到,是史书上赫赫声名的千古一帝,还是一笔带过的可怜虫,

竟取决于敌人那时的一念之间。我三岁时,坐在爸爸自行车后座的小椅子上,嚼着虾条,等着一进家门妈妈端来的可口饭菜,

和爷爷奶奶的宠爱。

2、那一年,嬴政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少年。

他和母亲的车驾,正从赵国驶回咸阳。咸阳,那是他从未谋面的家乡。

身后远去的邯郸,则是他生长,却只有困顿与恐惧的地方。他的父亲在几年前,在全家最危机的时候,抛下他和母亲,偷偷独自回到咸阳。

如今,他的父亲已经是秦王。他作为即将回国的长子,必须在这路上想好,将来该如何面对父亲,或者说,该如何讨好君父秦王...

此刻坐在马车上,坐在他身旁的母亲,是个年轻放浪的女人。他可能也会想,无论如何不能让父亲知道,

这几年自己曾撞见旺盛的母亲与来路不明的男子偷情。在被父亲遗弃的这些年,他看到过母亲的伤心与放纵。躲藏在外祖父家的时日里,

他既无朋友,也无老师,更没有条件受到该有的贵族子弟教育。少被管教的他,习惯独来独往,不太会跟人寒暄交际,做事情不加粉饰,

显得目的性很强。但他却有洞察微妙的天资,有着丰富的人心认知和繁庞的内心世界。

他明白身为长子,将来无法躲开咸阳残酷的储位竞争。恐惧并未停止,生命取决于父亲的心意。

我十岁时,喝着可乐,坐在沙发上看着《还珠格格》,为格格们的命运揪心不止。

3、那一年,嬴政意外成为十三岁的秦国少主。

但仍没有多少臣下是真心地尊重他。他那生疏的名义祖母,是楚国人。他同样生疏的亲祖母,是韩国人。这位自己的亲祖母,

始终只偏向父亲抛弃自己后,逃回秦国生下的异母弟弟,对同为亲孙的自己却是欲除之而后快。当然,他的母亲是赵国人,

他的义父兼老师,是父亲结实的赵国商人吕不韦。朝堂上的赵国势力一直努力推他上位。如今,自己终于成了赵国势力护控的傀儡国王。

令他提防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已成太后的母亲身边,那个令他恶心的男宠——嫪毐。他洞察着周围的人,知道自己身处朝堂之上,

赵、韩、楚三方势力斗争的漩涡。这顶王冠虽艳丽光彩,但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尚未绽放便凋亡的花朵。他向众人表现着寡言少语,

孱弱无争。但私下里,他以幼主的身份,努力结交秦国将门子弟,寻识同龄的少年贤士。自幼寄人篱下,孤独生存的他,在囚徒到国王的命运转变之间,

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强大的力量下,已萌生了让所有人为之臣服的功业理想。他认为必须依靠的是豁达开明的少壮力量,而不是那些龃龉朝堂,

争一时一家之利的老年政客。我十三岁时,为老师的一句错误批评耿耿于怀,学业下降。为一个同班女孩的不理不睬,伤心不已。

4、那一年,嬴政是二十一岁加冠亲政的国王。

不久前,他的同父弟弟,在威胁自己夺位无望下,反叛自己,伏法被杀。朝堂上的韩国势力由此被肃清。亲政的同时,

他也策划了一次镇压行动,杀掉了被母亲纵容,试图反叛并控制自己的情夫嫪毐,以及他们私生的两个混乱王室血脉,

让身为国王的自己颜面无存,甚至威胁自己血统合法性的,两个仍是婴孩的同母弟弟。借此案件牵连,他逼死一直控制他的吕不韦。

朝堂上强势的赵国势力也荡然无存。终于大权在握时,他培养多年的少壮派开始上位。而对那位唯一陪他走到最后,

却还是在最后时刻背叛了他的母亲,他的选择是,余生不再相见。我二十一岁时,机缘之下在学校带领了一个社团。

一个小小的校园组织,一次小小的权力尝试,一年小小的集体目标,组织之密,达成之难,已令我疲惫不堪。我些许理解了,

那些稍大的社会事业,就已不可能是靠运气得来。从此,我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心存敬畏。

5、那一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嬴政,正朝着越来越近的理想继续努力。

已按计划攻灭魏国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秦国丞相昌平君反叛。十几年来,

从他清除赵国势力亲政开始,昌平君就是他信赖的左膀右臂。当年,他规划灭国战争的步骤,就把最难啃的骨头南方楚国排在后边。

为了麻痹楚国,给其造成一种他只想统一北方,与楚国南北分治的假象,他制定了联姻楚国的外交方略,娶了楚国王室的公主,

并重用在秦效力的楚国王室子弟昌平君为相,安抚了朝堂上仅剩的楚系势力。十三年来,昌平君是他推心置腹,共谋伟业的战友。

十三年来,那位楚女王后,是替他操持族务的发妻。而这一年,嬴政暴露出伐楚目标的这一年,一切都变了。昌平君变成了在楚国反抗他的敌人,

他的妻子也因此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痕迹里...嬴政一生未负忠臣,却对叛臣恨之入骨,报复残忍。他对为故国而反叛并阻挠了自己的昌平君,

一定是失望的。那么他爱那位楚国妻子吗?二十出头的他,或为联姻政策而亲自选择了这个楚女为妻。从她的豆蔻之年相见时算起,

他们至少携手了十三年的光阴,并生下了长子扶苏。而从这个生性悲悯敦敏的长公子身上,或能窥见他的母亲,也该是一位贤淑高雅的女子。

我们不知道嬴政花了多大的心力和情绪,才让史官删去她所有的历史痕迹。他禁止史官留下他对任何一个女人的感情记录,终他一生也未立皇后

。他们的长子扶苏,作为他的爱子,在其晚年意见之争前也并未受到母亲事件的连累,嬴政仿佛对她既有恨意也有留恋。也许,

对于嬴政这样有着强烈自尊的君王,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爱,也就不会有多强烈的恨吧。这注定是随着嬴政消失的,

藏在他内心深处永远无法解开的迷团。我在即将而立之年,仍为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而困扰。我护着的希望仍旧只关乎自己,

无关伟大,也无论好坏。自认为好,或许只是没资格受到坏的诱惑。

6、那一年,嬴政是四十五岁的始皇帝。

他早就完成了他的志向。

他的世界,终于不再是邯郸那个囚困自己的小小院落,而是整个九州天下。他的自尊,终于不再是寄人篱下和众叛亲离时的逞强,

而是受天下敬仰的登峰造极。但是,这并没有终结他内心的不安。至尊傲然的背后,新的忧虑仍不断袭地上心头。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

这一年成了他心态与政治理念截然转变的分水岭。生命最后的四年,他终于从礼贤下士,厚待异见诸子,试图取得读书人舆论支持的温和君主

,蜕变成了他现在的历史传统形象:大起工程,滥用民力,发动战争,焚书坑儒,刚愎自用。这些大多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四年启动的。

他面对儒生的对他大一统理念和帝国制度的诋毁,面对曾经错信的术人方士的嘲笑,面对六国旧民的始终不认可,面对长子在政策上的违拗,

越发焦急悲观的他,终于放弃了克制。克制,在那种现时地位和历史地位上,能克制他的,只有他自己。即将知晓天命,妄图与时间赛跑的他,

唯一在乎的,只剩下他的理念与事业能否留存吧。我们活到这个年龄,会是什么样呢?可能只是一个无力危害他人,

脾气坏坏的怪叔叔,一幅对道德和认识,极负优越感的样子,在网络论坛上或小区板凳上指点江山,嘲笑嬴政晚年的昏聩与暴虐,

以及更多其他人的愚蠢。

7、那一年,四十九岁的嬴政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马不停蹄的奔波结束了,宵衣旰食的工作结束了。他是一个国家主义者,

而非人本主义者。他不负祖宗,不负家国,不负时代,不负臣僚,却负了百姓,负了亲人。他的成长,始终贯穿着恐惧与不安,少有温情。

他的内心,从未摆脱孤独。强烈的自尊心与认同感需求,让他萌生了无穷的功业欲望。为了这清晰的功业目标,他活着的精神支柱,

他对妨碍者“少恩而虎狼心”,他对助力者“居约易出人下”,他对无关紧要的人“得志亦轻食人”。他的内心标准,从来不是道德,也不是情义,

而是成败,是自我实现。为了结果,他既能做利人的事,也能做毁人的事。秦始皇一生,没有感受过父慈母爱。他被祖父抛弃,被父亲抛弃,

被祖母背叛,被兄弟背叛,被母亲背叛,被妻子背叛,甚至在扶苏苦劝他改变政策时,他愤怒的认为这也是儿子的背叛。我们很难有这样的经历

,所以我们无法完全感受到那种真的无所谓时的狠辣手段。比起他始终善待且信任的近臣赵高,李斯,蒙氏,王氏,他对亲人的不信任感是极强的,

或者说他根本学不会信任亲人和感受亲情。他不立皇后,不立太子,弱化宗室,无视亲贵。信任战友而防范家人。这是他最大的失策和命门,

恰恰被赵高和李斯,及年龄阅历上最没有威胁的公子胡亥所利用。他费劲心机维护的帝国,轰然坍塌的导火索,

正是他始终不愿面对的接班人问题。结果,他的子女后来被尽数屠戮。临死前,或许他曾强撑着随时可能淡去的意识,期望熬到车架快一点回到咸阳吧。

当他终于在飞奔的马车上,忍不住合上双眼的时候,他是否醒悟到,即使再受尊崇或诋毁,他尝遍辛苦而始终匮乏快乐的执着一生,

只是各民族都会经历的,集权时代的一枚华丽至极的历史棋子。终究,飞快马蹄也没能赶上历史的进度。二世十五载而亡,谁能为他梳理真相,

谁又能为他辩护?不过,他把这枚棋子的特征,永远标注给了中华。我们死的那一刻,到底为这个世界留下多少?人生,

是95%的潜意识所造就。有人却因为5%的显意识——知识,陷入自己的道德双标陷阱。敢问没了这些锤炼心志的经历,谁能随意立命,

成为一个既悲天悯人又能铁腕果决的强好人?谁又能说如果自己经历了这样的人生,会做的比他更好?现在的我,特看不惯极左极右,

他们吵得不可开交,却没搞懂他们自己其实是不同看法,一个逻辑:自己认为的就是对的,自己拥有的就是好的。8、他是暴君吗?

他是伟大的秦始皇,因为他有幸生在了这个家庭,经历了这些,拥有了这些。他是寡恩的秦始皇,因为他不幸生在了这个家庭,

经历了这些,背负了这些。历史上常被诟病为暴君的知名皇帝,有隋炀帝,明太祖。其中隋炀帝修复长城,重启丝路,开凿运河,

三征高丽,十几年里搞了太多疲民的大工程。他的暴,是伤民之暴。朱元璋,他是屠戮功臣,搞冤狱牵连,金銮殿上血流成河,

天下却是五谷丰登,和隋炀帝正好相反。他的暴,是伤吏之暴。秦始皇不用说,和隋炀帝一个类型。他们时代结局也相似。对官员,

除了在亲政前独掌大权的吕不韦被他逼死,他还真没有对自己弟兄们下过多毒的手。甚至在称帝后的八九年间,对整天批判他集权的儒家也有足够的宽容和尊重。

他大起工程,但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有资源有能力这么做的人。而秦国执政路线本来就有法家战时集权与激励制度的路径依赖,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又过敏而亡的朝代,他没能及时调转船头,也不能说是多不堪。他之后近百年的调理,

中华才真正克服了这种不适应性过敏。毕竟沿袭自战国贵族政治的秦,还是第一个尝试了什么叫平民起义的朝代。那仍是尚武的时代,

诸侯家国一体的意识并未瓦解,贵庶、主仆观念牢固,没有汉朝才形成的世袭来自皇权的概念。只能说,秦始皇的政策路线错了,

前边超前了一下,后边没跟上时代。至于性格,每个人都拥有暴君潜质。是独有的经历让他走到那个位置,也是经历也让他无法看清身后。

他更似寡独,而非残虐。我很可怜那些谩骂秦始皇,或谩骂某些惠及过人民推动过时代的历史人物的愤民,无论他们是否比我富有,

是否比我博学。因为他们在性格上的画地为牢,决定他们只是没有机会被放在历史高处去展现自己的低劣,否则不会比秦始皇更好。

有多少根本不会被常人记住的昏君暴君,他们或许也曾学着主流论调批判秦始皇,却做着更不堪的事。恩格斯说“道德都是阶级的道德”,

我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持着充满优越感而毫无尊重,又满口优劣对错和真理的人,面对网络不同意见就能恼羞成怒的人,如果被放在那个历史位置上会比秦始皇更体恤百姓。也无法相信,

一个在网络上遇见点意见不同就主动给别人扣帽子,

侮辱人的家伙,拥有了说一不二的权力,会克制自己的玻璃心和报复欲。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其实根本配不上,自己那些义愤填膺的真理。

如果嬴政真的是稍微不高兴就能当场发作,毫无克制的人,恐怕连个普通的政治会议都主持不了,

何况统一六国要组织各类顶尖人才制定那么多复杂的议题、战略和决策。后世的儒生自下而上,自后溯前的仰视权力,觉得权力就是一言而定,

非对即错,但嬴政真正站在迷雾中运作牵扯千万人的权力,怎么会不知道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策,都面对着相应的权威风险和事实结果的反噬?

我不是一个历史细节控。我喜欢历史,多少有些在改造自我方面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目的。我也常把自己的价值倾向,埋伏到我自己总结历史的一些文章里。

虽然不一定多对多好。有些人为秦始皇极力开脱,其实也没必要。无论你怎样描绘他的文学形象,

他的功与过都在这里,不增不减。即使他的初衷是好的,长久结果是好的,但没把握住度,对当时每个饿死街头的生命来说,当下就是错的。

就像最近听过的一句话“进步是好的,但飞快的进步不太好”,因为社会无法迅速转型适应。“利在千秋”,并不能与“弊在当下”相互抵消。功过并存,

是大多有足够权威选择,却要为选择承担风险的开国君主之宿命。那种开脱,终究逃不出角度思维,

无非是推介自己喜欢的一个完美的秦始皇文学形象而已。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而当我的生活工作出现大的成败起伏时,

我忽然发现,我看镜子的视角不同了,镜子里的我,也变了...这样才好,客观一点,辩证一点,多看清些自己,也多看清些别人。抛开固有的价值倾向,

可能本身就是一种更好的价值倾向,包容并蓄,去糟取精,才能有更深远的价值收获。可是更多的人,

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要么是泛道德主义,说他刚愎自用,刻薄寡恩,要么是惟功过视角,来来去去也就是他的那几项丰功伟绩。其实人就是人,

哪怕他再聪慧远见,哪怕他再短视自私,他只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拥有平凡人无法想象的可调动资源。

本身的性格和长短匹配对的人,恰好切合了时代对这个位置的高要求,进而推动了历史快一点向前。反之则让时代本身的局限性凸显,拖累住历史慢了点向前。

即使他们这些高居庙堂的伟人,其功业成败,也只是历史和自然大规律下的一个概率筛选,那是帝王级的幸存者偏差。他早生10年晚生10年,他早死10年晚死10年,

或者他父亲或敌人的一念偏差,或者某一个概率事件的触发与否,结果都可能截然不同。

尽管他坐拥巨大的毁灭力量或造福力量,他也存在自身局限与不足,他终究也只是一个有自己特点的人而已。

他的事业最终毁于路径依赖,是迅亡轰塌,又处在史料细节最匮乏的时代,很多过失是被持不同立场的后世放大了。暴君是众多具有争议的历史标签中的一个,

是他诸多历史形象中的一个,并不能完全代表他本身这个人。那是众多性格、经历、阶层不同,

价值取向形色各异的品读他的后世之人,给他贴的标签。那个标签与其说是秦始皇本人的还原写真照片,不如说是这些后人以自己心中喜好描勒的一副写意抽象画。

其实啊,我们终归不过是人类,抛开阶级道德和认知偏见,有多少心态和行为是不能理解的呢?学历史的人,如果三观未正,那知识越多,越偏颇。

当我想把嬴政当做一个曾经存在过的人去看,把历史当做一面教我做人的镜子时,

秦始皇,是暴君又怎样,不是暴君又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