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本文乃“益唱說育兒

”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白居易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詩人,又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應該說,中唐的“新樂府”詩,不僅十分貼近現實,干預生活,充分發揮了詩的諷喻作用,而且使樂府詩的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白居易無疑是新樂府詩創作成就最為卓著者,同時也是新樂府詩的理論代表。但是,白居易的詩歌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且,他在“新樂府”之外的其他詩體創作可能對詩史發展的影響更大一些。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白居易把自己的詩作分為四類,即諷喻詩、感傷詩、閒適詩、雜律詩。其諷喻詩都是作於任諫官時期。白氏的諷喻詩多是以“新樂府”的形式出現的。因而,白氏“新樂府”代表了其諷喻詩的成就。白居易寫作新樂府詩,有明確的創作宗旨,如其在《新樂府序》中所說:“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繫於意,不繫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既說明《新樂府》的創作宗旨,同時也標示了“新樂府”的創作特徵。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由於“新樂府”的寫作是為了明顯而直接的諷喻目的,所以語言十分切直,並無什麼餘味可言每一首詩,詩人都以一個小序揭櫫詩的主旨,如“《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縛戎人》,達窮民之情也。”“《杜陵叟》傷農夫之困也。”“《賣炭翁》,苦宮市也。”等等。“新樂府”帶有強烈的諷喻性,多以諷誡當日弊政為目的,其現實意義是相當鮮明的。詩中有生動的敘述,鮮明的人物刻畫,如《新豐折臂翁》以一個折臂老人的經歷來指斥以邊功邀賞者。天寶年間,唐王朝統治者窮兵黷武到處徵兵,驅往雲南,結果“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孃夫別妻。皆雲前後徵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當時,詩中主人公為了逃避厄運,於是不惜自殘,“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徵雲南。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至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詩人所寫,十分慘痛,把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通過折臂翁的經歷深刻地揭露出來。詩人又在詩的末幾句直陳主旨:“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邊功未立生民怨,請問新豐折臂翁!”這首詩在新樂府中是頗為典型的,他如《上陽白髮人》《杜陵叟》《海漫漫》《賣炭翁》等,基本寫法都類似,有諷有喻,有記敘刻畫,也有直點主題。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新樂府”一方面承繼了樂府詩長於敘事的傳統,多有形象生動的敘寫描繪,同時,又強化主題的力度,作者直接出面宣示題旨。白居易諷喻詩中另有《秦中吟》十首。《秦中吟》是白氏諷喻詩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有些篇章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的根本矛盾,沉重地打擊了當時統治集團中的反動勢力。白居易在他的《與元九書》中這樣介紹《秦中吟》:“聞《秦中吟》,則權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矣!”可見這組詩對黑暗勢力揭露的深刻有力,擊中要害!這組詩都寫於長安,有《議婚》《重賦》《傷宅》《傷友》《不致仕》《立碑》、《輕肥》、《五絃》、《買花》、《歌舞》十首,其中最深刻者莫過於《輕肥》《歌舞》《買花》。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秦中吟》往往在前面描寫達官顯宦生活的豪奢,而在詩的結尾寫民眾凍餓至死的慘狀,構成強烈的對比。《歌舞》中雲:“…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秋官為主人,廷尉居上頭。日中為一樂,夜半不能休。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輕肥》中雲:“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種具有強烈對比效果的手法在《秦中吟》中較為普遍,形成了一種藝術上的特色。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白居易的諷喻詩在藝術表現上“其辭質而徑”、“其體順而肆”,剴切明直,無復含蘊。他之所以這樣表現有其特定的政治功利目的,主要是為了諷喻的需要,並不代表白氏的總體詩學觀。從藝術性的角度來看,白氏的諷喻詩未必是上乘,但它們在詩史上仍。有不可磨滅的光彩。在此後的感傷詩、閒適詩、雜律詩的創作中,就不再有這種寫法,而是很有藝術魅力的感傷詩中的兩篇歌行體傑作《長恨歌》和《琵琶行》,便是白詩中傳誦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白居易之所以列“感傷”為其詩的一大類,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與文學史基礎的。在白居易所處的時代,社會境況與盛唐相比,顯現出由盛而衰的極大變化,戰亂之餘,民生凋敝,頗見蕭條。而就人的個體心靈而言,很多士大夫都經歷了由盛而衰的人事坎坷,正與其時代氛圍相吻合。因而,感傷的情調,成為貞元元和年間詩歌創作中的一種重要傾向。其次,《長恨歌》、《琵琶行》的創作體現了元和時期的詩格變化。

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成就最為卓著者,表現在多個方面

白居易曾言:“詩到元和體變新”,可以很好地概括中唐元和時期詩壇上創作風氣的轉變。尚俗、務盡,排比鋪陳的寫法成為一時之風。《長恨歌》、《琵琶行》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這種詩風變心化。明胡應麟說:“元微之以杜之鋪陳終始,排比故實,大或千言,小猶數百。”(《詩藪》)元白集中多有排比鋪陳之長篇排律,《長》、《琵》雖非這種排律,但頗見排比鋪陳之特徵。詩人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來鋪排渲染,務求明白詳盡,與盛唐詩的意在言外判為兩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