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楚,誰主沉浮?

吳越楚,誰主沉浮?


浙江是越國故地,古越人在這裡創造了獨特的越文化。浙江省博物館於6月6日起舉辦年度大展“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彙集全國27家文博機構300餘件館藏精品,其中一級品80件。這些精品文物以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個最有影響力的諸侯霸主吳、越、楚之間相互征伐、文化融合的歷史片段。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百越翹楚,水鄉澤國”,帶領觀眾瞭解越人的生活習俗以及越國的文化特色。第二單元“吳越征戰,霸業中天”,通過吳越銘青銅兵器、鑄銘吳國器物、群舒文化特色器物等再現吳越爭霸的歷史。第三單元“服朝於楚,國破魂存”,通過展示楚國貴族墓葬出土的器物及春秋至戰國時期楚文化的銅器、漆器、金器和玉器,反映楚國的霸主地位及吳越楚三國的文化融合。本文選取部分展品,以饗讀者。


吳越楚,誰主沉浮?

“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覽現場


百越翹楚 水鄉澤國


百越,泛指我國東南和南部地區眾多的民族。於越,是世居在江、浙一帶的原住民,是百越部族中最古老、最發達的一支,他們依水而居,形成了獨有的越地文化,並建立了越國。春秋中期以來,晉楚爭霸激烈,越國抓住時機,開始向中原先進諸侯國學習,走上富國強兵之路。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越國把大量青銅原料用於農具和兵器的製作;然而,由於對青銅禮器的需求與原料的匱乏,使越人採用原始瓷仿製青銅禮器用於隨葬,如展品中的原始瓷圈足爐、原始瓷提樑盉等,成為越國貴族埋葬習俗中的重要內容。

羽人劃舟紋銅缶


吳越楚,誰主沉浮?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通高37.3釐米,口徑23.6釐米,底徑25.2釐米,腹徑57釐米,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出土,中國港口博物館藏


銅缶為盛酒(水)器,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晚期一直沿用。該缶器身下腹部的主體紋飾為四組羽人競渡紋,下部以弧形邊框線為舟,上坐羽人呈競技狀,屬於駱越文化的青銅器。廣西合浦由於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的交匯處,長期多民族雜居,且在漢代是重要的海上貿易港口,因此當地文化具有多樣性,這件器物非常符合多元文化的特徵。

羽化登仙&羽人競渡

“羽人”一詞最早見於《楚辭・遠遊》“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的記載,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注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南宋洪興祖《楚辭補註》進一步闡釋為“羽人,飛仙也”,可見“羽人”指能飛翔的人,寓意多與“得道昇仙”“羽化登仙”聯繫在一起,其思想可能源於戰國中晚期楚地漸興的長生久視之道、神仙不死之術。在漢代畫像石、壁畫、銅鏡上常見羽人與日月雲氣、祥禽瑞獸、西王母或東王公等神仙題材共存。羽人競渡或羽人划船中的“羽人”圖像應源於江浙地區,是越文化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隨越人的遷徙逐步向華南乃至東南亞傳播。

伎樂銅屋


吳越楚,誰主沉浮?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通高17釐米,面寬13釐米,進深11.5釐米,浙江紹興市坡塘獅子山西麓306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伎樂銅屋平面作長方形,三開間,三進深。南面敞開,無牆、門,立圓形明柱兩根。東西兩面為長方格透空落地式立壁。北牆僅在中心部位開一小窗。四角攢尖頂,頂心立一八角柱,柱頂塑一大尾鳩,柱身中空,但不與屋頂相通。屋頂、後牆均飾勾連回紋,八角柱各面飾“S”形勾連雲紋。室內跪坐六人,束髮裸身。二人雙手相交於小腹,應是樂伎;其他四人或作吹笙狀,或作撫琴彈撥狀,或執槌作擊鼓狀,或執小棍作擊築狀,當為樂師。這座銅屋可能是越人的宗廟建築,銅屋內正在進行祭祀活動。這種形制的房屋模型在青銅器中僅此一例,對研究先秦時期南方建築、越人習俗、音樂史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吳越征戰 霸業中天


吳越征戰發生於春秋晚期,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征戰就此展開。製作精良的吳戈越劍成為當時各國君王爭相獲取的寶物。吳文化是由華夏文化和所謂的南方“蠻夷”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故吳地出土的器物面貌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從形制、紋飾上又表現出顯著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風格。同時,由於吳越地域相連,鄰邦同俗,吳國同一時期使用的青銅工(農)具與越國幾乎無異。

越王勾踐劍


吳越楚,誰主沉浮?

春秋晚期,通長55.7釐米,寬4.6釐米,1965年湖北荊州市望山1號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11道同心圓。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格兩面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劍身近劍格處刻有兩行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即勾踐。據質子射線熒光分析儀對勾踐劍的成分和表面裝飾進行分析的結果,劍主要用錫青銅鑄成,含有少量的鋁和微量的鎳,灰黑色菱形花紋及黑色的劍柄、劍格都含有硫。


吳越楚,誰主沉浮?

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勾踐劍為何現身於湖北?


勾踐劍之所以出土於楚國貴族墓,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這把劍可能作為嫁妝之一到了楚國,而後楚王又把它賜給某一位貴族,於是成為貴族的陪葬品。另一種說法為楚國的戰利品,公元前309至前306年,楚國滅掉吳國之後,繳獲此劍,帶回楚國。楚王論功行賞時,將其贈給功勞大的貴族,貴族將其作為陪葬品。


越王者旨於睗劍


吳越楚,誰主沉浮?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前221),通長52.4釐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者旨於睗,公元前464至前459年在位,勾踐之子。此劍完整無缺,劍身呈金黃色光澤,刃鋒犀利。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八字,正面為“戉王戉王”,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綠松石,附屬的漆劍鞘烏黑光亮如新,劍莖上的絲質纏緱也保存較好。集如此多特點於一身,這在出土或傳世的越王劍中絕無僅有。

吳王夫差盉

吳越楚,誰主沉浮?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高27.8釐米,口徑11.7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透雕交龍紋弧形提樑,扁圓形腹部,圓口深腹。腹部一側為短而曲折的龍首形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上部飾變形獸面紋。這件銅提樑盉的肩部近口處鑄有銘文一週“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意為吳王夫差用銅為某女子鑄造此器。銘文中的女子無國名和姓,這與周代貴族為其親屬作器的稱謂不同,故有學者推測該女子可能就是越國美女西施。

服朝於楚 國破魂存


周成王時期,楚首領熊繹受封為子爵,春秋時期,楚國逐漸強大。戰國時期,楚國逐步吞併長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基本統一了長江中下游地區。至楚威王時,楚境東接齊魯、西鄰強秦,疆域之大堪稱名副其實的南方霸主。楚國立國800餘載,荊楚大地上出土的金屬器受中原文化影響,在器物形制和器類組合上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在紋飾和銘文等工藝細節上又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春秋戰國時期,佩玉成為君子規範道德的標誌。楚國出土的玉器種類繁多,形制各異,紋飾豐富;所見多龍神獸和勾連雲紋,表現了他們崇龍的意向和嚮往虛擬世界的思想意識。

神人操龍形玉佩


吳越楚,誰主沉浮?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長7.2釐米,寬3.4釐米,厚0.4釐米,湖北荊州市馬山院牆灣M1出


玉質黃白色,半透明,有黑褐色沁。扁平體,雕成龍形。兩龍相對,用吻部托起一璧。下面龍身中間站立一神人,神人兩手抓住龍身,頭部頂起璧。龍背各托起一隻神鳥,神鳥圓眼,鉤喙,翹尾站立在龍身上。龍身陰刻捲雲紋、魚鱗紋,神鳥身上飾魚鱗紋,龍及神鳥的尾部陰刻線紋。璧中間飾綯索紋。神人陰刻眼睛、鼻子、嘴巴及網格紋服飾。

彩繪虎座鳥架鼓


吳越楚,誰主沉浮?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鼓徑75.5釐米、厚25.5釐米,鳥高132釐米、鳥連體寬147.5


虎座鳥架鼓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重要樂器。全器以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站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懸掛一面大鼓。通體用紅、黃等色繪虎的斑紋和鳳的羽毛。

楚國之樂

楚樂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音樂史上有重要地位。楚國王公貴族酷愛音樂,在已發掘的200餘座楚墓中,出土大量的楚國樂器,有鐘磬、笙竽、琴瑟、律管及各類漆木鼓等,其中鼓和編鐘種類尤多,可以看出楚國宮室樂器陳列的壯觀與奢華。民間音樂家更是層出不窮,湧現出大量音樂作品,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孺子歌》等。


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

時間:即日起—9.6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浙江西湖美術館


整理|編輯部

資料提供|浙江省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9年8月刊。原標題:《吳越楚,誰主沉浮?浙江省博物館“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

吳越楚,誰主沉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