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学前沿的人

(记者:王雯慧)朱蓓薇,大连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食品科技领域唯一一位女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她长期致力于水产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为我国的食品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学前沿的人

于浩瀚如烟的历史长河,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在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里,平凡和伟大并列发生。总有人平凡而忙碌地生活,也总有拳拳赤子舍小我求大我,为科学进步、为民族发展、为学科建设负重前行。

有人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我国的食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与汗水。

朱蓓薇,大连工业大学教授,食品科技领域唯一一位女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四十年如一日专注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精进不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她潜心教学、不辞辛劳,为培养人才不懈努力。她将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行业进步,把一项项造福民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推向了市场,将论文写在大地与海洋。

生命因“食品科技”而精彩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学前沿的人

初秋的北京,褪去了夏天的燥热,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洒向大地。早晨七点多,记者在北京国际竹藤大厦见到了朱蓓薇院士。她个子不高,言谈间传递着一种温柔而有力量的美感。

“这两天我们要去参加大学重点实验室的验收,紧接要去做项目中期检查。9号晚上我们回到大连,10号再从大连前往青岛参加全国油脂大会,11号要作报告,12号再到哈尔滨开东三省“一带一路”国际食品营养健康学术研讨会,14号去澳门……全部都是食品方面的工作,一点空余时间都没有。”这位年过六旬的院士,为了我国的食品事业摩顶放踵。

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更懂得欢乐,只有经历过磨难的人才会更加珍惜机会。出上个世纪 50 年代,朱蓓薇出生于陕西杨凌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农业技术学院工作。幼时的朱蓓薇聪颖好学,浑厚的关中平原养育了朱蓓薇不服输的性格。高中毕业后,朱蓓薇下乡务农 3 年,这让从小以书香浸染的她对农村、农民有了深厚的感情。

1978年,朱蓓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连工业大学(时为“大连轻工业学院”)制糖专业,1982 年朱蓓薇毕业留校,从此走上食品科学研究的道路。与此同时,她继续在学术之路攀岩深造,2004 年获日本冈山大学博士学位。参加工作以来,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纵向课题 40 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 2005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揭示海参奥秘的先行者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学前沿的人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海参更是久负盛名的名馔佳肴。然而,海参有极强的自溶能力,采捕上来如不及时处理,很快就会出现化皮、吐肠、溶解等现象,最后化为一滩液体。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将海参拌上草木灰晒制为干品、盐渍品,食用起来非常不便,而且容易造成营养的流失。因此,海参深受消费者喜爱,却囿于技术原因,一直未真正形成产业。

从1994年开始,朱蓓薇把海参作为了科研的重点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蓓薇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发现,海参自溶是因其自身存在的海参自溶酶的作用,海参自溶酶是其体内多种酶组成的复杂酶系,由此她研发了海参自溶酶控制技术,开发了与技术相配套的自动化前处理装备。

海参自溶酶控制技术的成功应用,研制出了海参加工的五大类二十多种产品,带动了国内四大海域海参的养殖、加工、利用,也使海参这种传统海珍品走入了平常百姓家。2006年,“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这一填补了国内海参深加工领域空白的重大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朱蓓薇也因此被同行誉为“揭示海参奥秘的先行者”。

海参研究获得成功后,朱蓓薇将主要精力转向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最大品种——贝类,突破了贝类热加工食品的质构控制、抗氧化等关键技术,并研究建立了贝类精深加工的技术开发体系, 解决了海洋贝类热加工食品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动了贝类加工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的转变,实现了贝类的高值化利用。

2010 年朱蓓薇凭借“贝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推进学科进步

朱蓓薇认为,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除了科研工作以外,教书育人的责任更为重要。

作为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她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根据团队成员特点确定不同方向因材指导,合理分配工作任务。

“高校本身就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作为高校的老师,首先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的人才。首先我们学校自己有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实践能力强、有思想的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只有人才队伍强大了,我们的食品学科才能壮大。”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学前沿的人


多年来,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大连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已成为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单位。“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落户大连,成为高校创新制度改革的试验田,成为我国食品特别是海洋食品加工领域的学术阵地和人才聚集地,成为食品加工行业技术与成果来源和扩散地。

紧跟市场需求

朱蓓薇不轻视理论研究,却不追求著作等身。据朱蓓薇团队工作人员李冬梅介绍,“朱院士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她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都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我们科研团队最大的特点。”

朱蓓薇坦言,从一开始做科研,她就十分注重市场需求。“只有你做的事情符合市场需要,符合国家需要,你才能做得更好。”朱蓓薇说。粒粒橙、多肽营养豆奶、即食海参 ……一项又一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为企业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谈及正在做的事情,朱蓓薇表示,“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项目”是朱蓓薇团队“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

据了解,该项目从五个方向上的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开发。一是传统主食的工业化,例如狗不理包子等;二是豆类制品的开发,如腐乳、豆腐等;三是水产品,其中包括海产品和淡水产品;四是水果蔬菜类,如酱菜、果脯;五是传统中华肉制品的加工,如酱肉、卤肉。

“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华食品源远流长,现在80后90后有的喜欢吃一些有特色的食物,但是他们不会做。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传统食品的技艺有可能会丢失。所以我们在做这些的这些事情也是对中华传统食品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朱蓓薇说。

多年来,朱蓓薇用柔弱的肩膀,负起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她说,“中华传统食品”“功能保健食品”“特膳食品”等大健康产业研究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她科研的方向。接下来,她将带领团队继续前行,向着健康产业,耕耘食品领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