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學前沿的人

(記者:王雯慧)朱蓓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中國食品科技領域唯一一位女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她長期致力於水產品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術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為我國的食品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學前沿的人

於浩瀚如煙的歷史長河,人的一生何其短暫。在每一個太陽昇起的日子裡,平凡和偉大並列發生。總有人平凡而忙碌地生活,也總有拳拳赤子舍小我求大我,為科學進步、為民族發展、為學科建設負重前行。

有人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工業是永遠的朝陽產業。我國的食品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與汗水。

朱蓓薇,大連工業大學教授,食品科技領域唯一一位女性中國工程院院士。她四十年如一日專注農產品、水產品精深加工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精進不休,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她潛心教學、不辭辛勞,為培養人才不懈努力。她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國家發展、行業進步,把一項項造福民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推向了市場,將論文寫在大地與海洋。

生命因“食品科技”而精彩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學前沿的人

初秋的北京,褪去了夏天的燥熱,清晨的陽光輕柔地灑向大地。早晨七點多,記者在北京國際竹藤大廈見到了朱蓓薇院士。她個子不高,言談間傳遞著一種溫柔而有力量的美感。

“這兩天我們要去參加大學重點實驗室的驗收,緊接要去做項目中期檢查。9號晚上我們回到大連,10號再從大連前往青島參加全國油脂大會,11號要作報告,12號再到哈爾濱開東三省“一帶一路”國際食品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14號去澳門……全部都是食品方面的工作,一點空餘時間都沒有。”這位年過六旬的院士,為了我國的食品事業摩頂放踵。

只有飽經憂患的人才更懂得歡樂,只有經歷過磨難的人才會更加珍惜機會。出上個世紀 50 年代,朱蓓薇出生於陝西楊凌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在農業技術學院工作。幼時的朱蓓薇聰穎好學,渾厚的關中平原養育了朱蓓薇不服輸的性格。高中畢業後,朱蓓薇下鄉務農 3 年,這讓從小以書香浸染的她對農村、農民有了深厚的感情。

1978年,朱蓓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連工業大學(時為“大連輕工業學院”)製糖專業,1982 年朱蓓薇畢業留校,從此走上食品科學研究的道路。與此同時,她繼續在學術之路攀巖深造,2004 年獲日本岡山大學博士學位。參加工作以來,她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縱向課題 40 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 2005 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0 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揭示海參奧秘的先行者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學前沿的人


我國海洋資源豐富,海參更是久負盛名的名饌佳餚。然而,海參有極強的自溶能力,採捕上來如不及時處理,很快就會出現化皮、吐腸、溶解等現象,最後化為一灘液體。傳統的處理方法是將海參拌上草木灰曬製為幹品、鹽漬品,食用起來非常不便,而且容易造成營養的流失。因此,海參深受消費者喜愛,卻囿於技術原因,一直未真正形成產業。

從1994年開始,朱蓓薇把海參作為了科研的重點對象。功夫不負有心人,朱蓓薇經過二十多年的深入研究發現,海參自溶是因其自身存在的海參自溶酶的作用,海參自溶酶是其體內多種酶組成的複雜酶系,由此她研發了海參自溶酶控制技術,開發了與技術相配套的自動化前處理裝備。

海參自溶酶控制技術的成功應用,研製出了海參加工的五大類二十多種產品,帶動了國內四大海域海參的養殖、加工、利用,也使海參這種傳統海珍品走入了平常百姓家。2006年,“海參自溶酶技術及其應用”這一填補了國內海參深加工領域空白的重大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朱蓓薇也因此被同行譽為“揭示海參奧秘的先行者”。

海參研究獲得成功後,朱蓓薇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我國水產養殖的最大品種——貝類,突破了貝類熱加工食品的質構控制、抗氧化等關鍵技術,並研究建立了貝類精深加工的技術開發體系, 解決了海洋貝類熱加工食品的技術瓶頸問題,推動了貝類加工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的轉變,實現了貝類的高值化利用。

2010 年朱蓓薇憑藉“貝類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推進學科進步

朱蓓薇認為,作為一名高校工作者,除了科研工作以外,教書育人的責任更為重要。

作為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她將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與教學工作融為一體,根據團隊成員特點確定不同方向因材指導,合理分配工作任務。

“高校本身就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我作為高校的老師,首先要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大量的人才。首先我們學校自己有定位,就是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實踐能力強、有思想的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只有人才隊伍強大了,我們的食品學科才能壯大。”

朱蓓薇:站在食品科學前沿的人


多年來,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大連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現已成為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單位。“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食品工程技術轉移中心”“海珍品精深加工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基地”“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落戶大連,成為高校創新制度改革的試驗田,成為我國食品特別是海洋食品加工領域的學術陣地和人才聚集地,成為食品加工行業技術與成果來源和擴散地。

緊跟市場需求

朱蓓薇不輕視理論研究,卻不追求著作等身。據朱蓓薇團隊工作人員李冬梅介紹,“朱院士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0%,她的科研項目大部分都實現了產業化,這也是我們科研團隊最大的特點。”

朱蓓薇坦言,從一開始做科研,她就十分注重市場需求。“只有你做的事情符合市場需要,符合國家需要,你才能做得更好。”朱蓓薇說。粒粒橙、多肽營養豆奶、即食海參 ……一項又一項技術實現成果轉化,為企業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

談及正在做的事情,朱蓓薇表示,“中華傳統食品工業化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開發項目”是朱蓓薇團隊“十三五”期間的研究重點。

據瞭解,該項目從五個方向上的中華傳統食品工業化開發。一是傳統主食的工業化,例如狗不理包子等;二是豆類製品的開發,如腐乳、豆腐等;三是水產品,其中包括海產品和淡水產品;四是水果蔬菜類,如醬菜、果脯;五是傳統中華肉製品的加工,如醬肉、滷肉。

“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食品源遠流長,現在80後90後有的喜歡吃一些有特色的食物,但是他們不會做。隨著時間的延長,這些傳統食品的技藝有可能會丟失。所以我們在做這些的這些事情也是對中華傳統食品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朱蓓薇說。

多年來,朱蓓薇用柔弱的肩膀,負起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留下了輝煌的足跡。她說,“中華傳統食品”“功能保健食品”“特膳食品”等大健康產業研究領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她科研的方向。接下來,她將帶領團隊繼續前行,向著健康產業,耕耘食品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