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堅志》——蘄州三洞

宋代段子:這故事很能說明“夷堅志地標”這樣一個概念,《夷堅志》是八九百年前宋代的社會史記錄,它所記錄的村鎮州縣、山川河流、寺廟道觀等地很多都在,有的地名保留,有的遺蹟還在,這很珍貴。藉此就可以形成“夷堅地標遊”這樣的旅行。

《夷堅志》——蘄州三洞

【原文】


蘄州境有三洞:一曰龍洞,在蘄水縣三角山下,神龍居之,禱雨皆應,而光景變化,未嘗表露;二曰龜洞,在近郊廣教寺,龜生其中,品類不一,而綠毛者尤多;三曰蛇洞,在蘄口鎮側,蓋白花蛇所聚,今不復有矣,土人捕採,乃出羅田山谷中。


施小路溫舒自信陽守解印造朝,舟抵蘄口,詣近處龍峰寺遊觀,距蛇洞不遠,詢於寺僧,皆言徒有其名耳。因信步到方丈後,躡石級百層,得一堂,方迭足坐憩,傍人驚曰:“一巨蛇正蟠屈於下。”相與持挺擊逐,施遽下榻,蛇徑入山,見者無不汗駭。此蛇之毒甚於蝮,或為所傷,須急剜去肉,少緩則遍體盡生白紋方花,如其形,不踰時必死。


施到闕除蘄春守,蓋其將為地主,故山川之靈陰相之,特令此物出異以示眾。籲,其危哉!言之使人毛豎。(右五事餘仲庸說。)

【白話語音文字版】

蘄州(今湖北蘄春縣)境內有三個知名山洞:一個叫龍洞,在蘄水縣三角山下,據說裡面住著神龍,百姓禱雨都有響應,但這龍比較隱蔽,即使隨著光景時間的變化,它也沒顯現過;第二個叫龜洞,就在蘄州城近郊的廣教寺,洞裡有很多烏龜,品類不一,綠毛龜特別多;第三個是蛇洞,在蘄口鎮旁邊,洞裡主要是白花蛇,以前有很多,現在沒了。本地土人到山上採摘捕獵,在羅田縣(湖北黃岡縣名)山谷裡還見過白花蛇。


施小路(名溫舒)信陽太守任期屆滿,回京調官,船到蘄口,他下來先到附近的龍峰寺遊覽一番。龍峰寺離那蛇洞很近,施溫舒問寺裡的僧人:那蛇洞怎麼樣?僧人們都說:“現在這蛇洞徒有其名,裡邊已經沒蛇了。”施溫舒信步走到方丈室後邊,沿著石臺階兒慢慢往上走,也就走了一百多級,來到一間小堂屋,他打算在這兒暫歇,剛坐下一會,旁邊有人突然驚叫:“有條巨蛇正盤在您腳下呢!”大家趕緊拿大棍子驅趕,施溫舒馬上從坐榻上起身,那蛇直接進山了,見到蛇的人都嚇壞了,渾身流汗!大家都知道,這白花蛇比蝮蛇還毒,要是被它咬了,必須趕緊把傷口的肉剜出來,哪怕遲緩一點,被咬的人渾身就生白紋方花,跟蛇身一個樣子,過不了一個時辰,傷者一定會死。


施溫舒這次到京城調官,隨後得到的官職正是做蘄州太守。看樣子因為施溫舒將到這裡做地方官,本地的山川之靈會在暗中庇護他,所以特別派遣白花蛇示現異狀,讓大家看看。啊呀,真是太嚇人了!我跟別人說這事兒的時候,他們汗毛都立起來了!


這事兒是餘仲庸說的。


【祥宏點評】:蘄口鎮,即現在蘄春縣蘄州鎮;蘄口鎮的龍峰寺,歷史名寺,現在可能叫“龍鳳寺”。在民國時期,龍峰寺還在;三角山,名字未變,現在湖北蘄春縣株林鎮;廣教寺現在沒有了。這兩天在探討“夷堅志地標”這樣一個概念,很多《夷堅志》裡的地名,現在依然使用:村鎮州縣、山川河流、寺廟道觀,很多地方都能吻合,這顯示了《夷堅志》的文獻價值;這個靈異事件也絕非偶然,有響應很正常。施溫舒遇上時不知何意,因為他不知道將來會到本地做官;迭足而坐,即兩腳重疊而坐。

《夷堅志》簡介:

宋代大文人洪邁編撰的《夷堅志》是中國古代志怪筆記小說的頂峰。它卷軼浩繁,包羅萬象,流傳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個宋代事件,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偉大的寶庫之一。


《夷堅志》的時空觀深契佛法,與宋代文化領先世界的歷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異事、神怪大全,本質上卻是最真實細膩的宋代社會生活實錄,極具文獻價值。


宋代社會生活塑造了此後中國人的心靈格局,《夷堅志》仿若是中國人的心靈大海。人們平時沉浮其中,茫然不覺,一旦凝神靜思就會發現:


天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盡在《夷堅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