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時間做朋友,提升效率。

01

背景介紹


今天和大家分享《和時間做朋友》這本書內容,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那先來說說和時間做朋友這件事兒的代表性人物是什麼樣的。

舉例說明。

中國新聞史學界,學術泰斗“方漢奇”老先生,目前已經90多歲啦,他是人大新聞學員的教授。從上世紀50年代,剛開加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他就養成讀書的好習慣,進行卡片紀錄,將重點進行摘錄,摘錄時間和書籍,最後再分門別類的整理好。

那讀書記卡片這事兒,他做了多長時間呢?

他堅持做了30多年,一共積累了10萬多張卡片。等改革開放以後,它開始寫中國新聞史著作,就這樣,方老先生,在五六十歲的時候,路線出版了號基本中國新聞史著作,迎來學術成果的爆發期。

看完和時間做朋友的巨大好處,再聊聊這本書的作者李笑來,他通過自己的自學能力,學會了英語,然後成為了新東方的英語名師。

做這個事兒,威力巨大,接著從三點進行分享:

第1點:時間管理的本質和表現。

第2點:如何和時間做朋友?

第3點:如何高效利用時間?

02

時間管理的本質和表現


書中講到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個人管理,因為時間是每天固定的,關鍵的人對時間的管理,通過人自身精力的管理提升效率。那到底什麼才是個人管理呢?書中講的是個人的心智管理。

心智是什麼呢?

指一個人各項思維的總和,用來觀察、理解、判斷、推理,然後指導一個人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總的來說會面臨倆問題:做什麼?怎麼做?而這兩點就取決於個體的心智。

心智強的表現主要有3點:

第1點:快速認清事物的本質規律。

舉例子。

有人說: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但是,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卻說,如果我們最初問消費者要什麼,他們肯定說要一匹快的馬,但一個企業家,明白人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快的交通工具。很多消費者並不知道他們要啥,需要的是我進行引導。通過內容顯示,兩者的心智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第2點:採取明智和快速的行動。

舉例子。

每個新事物發展的時候,未來都是不可預料的。這時候,需要一種開放、謙遜和平和的心態,多瞭解和嘗試新事物。比如,自媒體的興起,拼多多、抖音、今日頭條的興起,微信,都是在近幾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發展起來的。而在幾年前是完全想象不到這樣飛速發展的。

第3點:控制自己的理智腦。

諾貝爾獎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有專門指出人的大腦有2個系統,分別是:情緒腦和理智腦。人的大腦在90%的情況下都是喜歡偷懶的,特別不靠譜,都是依靠直覺的情緒腦去們進行決策的。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身出現偷懶情況的時候,一定要通過元認知對自我的情況進行監控,可以通過自檢清單進行自檢。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過程中進行監控。古代說:吾一日三省吾身,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反思自我身上出現可以改的點,然後不斷去完善;

需要刻意鍛鍊自己的元認知,利用大腦的理智腦來做事兒,要掌握框架思維對事件做全面多維的分析,進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03

如何和時間做朋友?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耐心和堅持。

舉例子。

這個就好像是一棵樹苗,它必須經過日曬雨淋,光合作用之後,經過時間的沉澱,才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如果一開始是小樹苗,就想拔苗助長,最後是沒有辦法長參天大樹的。

那如何才能做到“耐心和堅持呢?

有兩個方法:正面反饋和持續重複。

舉例子。

比如:做一件事兒,有了正面積極的反饋,你會覺得自己這件事做的很好,當你把事情做的越好,成就感越強,就越想做,進而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正面反饋的效果。

比如:當學習一個新的知識,剛開始肯定不熟悉,然後通過重複練習,變成了技能,再通過不斷重複,慢慢技能可以進化成能力,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這就是持續重複的效果。

比如:有個45歲的人,他英語是0基礎,然後通過每天在A4紙上進行聽說讀書,每天寫滿20張,經過14個月的重複練習,他成為了高級翻譯。

04

如何高效利用時間?


提煉出來,有2點:把時間當錢來管、提升自學能力。

舉例子。

比如:把每天的時間,當成自己的錢,記錄每一筆錢花費在什麼地方?經過一個月的記錄,就知道錢花在什麼地方。做下一個月的計劃,就提前做好花錢預算(這裡藉助的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記錄方法)。這就是把時間當成錢來管。

比如:自學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實踐表達能力。就是一個人通過“輸出-思維-沉澱-輸出”完成一個高效的學習路徑,那麼自學能力就非常強。

高效利用時間的方法很多,但是核心本質不變。就是注意力一定要放到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深耕,不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通過把時間當錢來管(客觀)和提升自學能力(主觀)雙管齊下,在不斷的正向反饋和持續重複當中,做事就會非常高效啦;


最後總結下,今天從三點來講述了”和時間做朋友“的理解。

希望每個小夥伴都可以把時間當成錢來管,打造自己的可遷移能力,用開放、謙遜、平和的心態接受新事物,保持成長型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