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磨扶贫记

罗家磨扶贫记

定西现在城市美了,山山岭岭绿了,农村的房子也大都建了新的,并且许多村子还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与城里人的居住条件不分上下。但是回想起一九八七年地直机关(地区直属机关)的帮村扶贫来,我还是记忆深刻,感情难平,当年农村的贫困现状令人唏嘘再三,当年与老百姓一起吃住并参加他们的红白喜事秧歌社火、与村社干部齐心协力谋划帮扶的情景,还印象清晰地刻在我的心中脑中,以后在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罗家磨的山水,罗家磨的乡亲们。

帮村扶贫,是地委的一个创举。在此之前,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虽然没有专门的扶贫这种叫法,事实上反贫困事业,向贫困做斗争,党和政府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且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组织领导力。以前叫作安排群众生活,采取的方式有救济,五保,青黄不接和灾荒之年的供应粮、返销粮,更有针对农村的稳定粮食种植、多种经营、兴办社队企业、城镇厂矿企业的招工等,可谓是广开门路。最典型的就是七十年代定西地区遭受严重干旱灾害之后,中央号召全国全军支援甘肃支援定西,从而有了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黄军装之称。定西在全国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定西的穷!

穷,就要想着变,改变思想,改变方式,改变工作方法。不仅老百姓想变,党和政府更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想着改变贫困面貌,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

包产到户激发的劳动和创造热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使老百姓仓里有了余粮,面柜里的白面也增加了不少。国家实施的“三西”建设首先让定西的老百姓沾了光,受了益。有水的地方走水路,兴堡子电灌工程、靖会电灌工程、中铺电灌工程、排子坪电灌工程等相继上马;无水的地方走旱路,庭院经济、流域治理、地膜覆盖广泛推开;水旱不同的地方另找出路,靖远沿黄灌区、河西高台张掖玉门敦煌等地有计划地接纳定西移民……

地委行署于一九八七年初提出的帮村扶贫,就是动员地直党政机关率先行动,一个部门联系帮助一个条件差、经济困难,需要注入外力,才能改变现状的贫困村。全地区七个县也立即相应,乡镇政府积极配合,一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组织地向贫困宣战的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

我当时从任教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刚调入行政机关——共青团定西地委,办公在地委行署院子里,外面的人习惯上称为大院里的。八七年春节刚过,听单位领导说团地委的帮扶村定在了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当时由共青团中央、团甘肃省委、团定西地委、团渭源县委、会川镇团委五级团组织联合建设的万亩青年林就选点在罗家磨村黄香沟,地委也是为了让团地委兼顾帮村扶贫和领导万亩青年林建设的方便,才把团地委的帮扶村确定在了这里。

磨,与水有关。在定西地区七个县中,有“磨”作地名的,一般都在河边,水边。临洮洮河边上的王家磨,渭源渭河边上的双轮磨,陇西渭河边上的石家磨。罗家磨,就在定西最高山峰、海拔四千多米的露骨山下,漳县与渭源县交界处的分水岭诞生了一条河流——漫坝河,一路蜿蜿蜒蜒,向北流去,罗家磨村的行政区域就包括了分水岭至本庙村总共二十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一水贯穿,两山相夹,甘川公路大动脉也随着漫坝河道,向北到了会川、临洮、兰州,向南去了殪虎桥、岷县、陇南、四川。

按理说罗家磨有水有路,青山绿水,交通方便,经济状况应该是好的。但是八七年的罗家磨,在渭源县却是封闭保守、生活困难、县上领导提起来就是救济重点的出了名的贫困村。团地委领导秦素梅、张淑菊领着我们几个干事走村串户寻找贫困原因,也在煤油灯下与镇村干部探讨贫困根源,有时候也与小学的老师、回乡青年、退伍军人一起琢磨这个问题,最后一致的看法是甘川公路门前过,与本村没有丝毫的关系,大量的车流人流经过本村,留下的印象是这个地方景色太美了,既住不了一晚上的店,吃不了这儿的一顿饭,清澈流淌的漫坝河也变不成一分钱,光是个景色优美有啥用呢?村子距离会川镇有十公里,这是村民们唯一能上街赶集、商品交易、信息获取、开阔眼界的地方,除了这个繁华热闹之所,就是深山老林,说信息封闭一点儿也不过份。喝的是出山水,不要以为“纯净”的出山水就是绝美的矿泉水,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刚从大山里、峡谷里、地底下冒出来的水,那可是糁得出奇,喝上一口,冰得人打冷战。靠着林区,烟雾缭绕,阴雨连绵,雨水三天两头地下,农民们说地里经常淀(ding)着明海海的水,看着庄稼长得干粗叶茂,实际上是草包庄稼,打不出廓子,秕着哩。就是本村的人们,也都是喜欢兑换北山上的麦子吃。一旦下雨,就是一片烂泥,庄子里,院子里都是黑黝黝的汤汤水水,走路非常吃力。说起房屋,茅草房比比皆是,砖瓦房只有很少一部分家庭才有。我住过的一家人人畜同屋,进门后一面是囥,用来住人,囥的侧面有一截子半高的土墙隔着,另一侧是牲口圈,拴着头口盘着槽,半夜能听得见头口(牲畜)可齿可齿清晰的咀嚼草料声。口子门社有个瓦四娃,家里只有他和老母亲两个人,家里没有吃饭的碗,就在灶台沿子上挖了两个窝窝,饭熟了的时候就舀在土窝窝里,趴在灶台上吃。后来省委书记李子奇把这户人家当作自己的扶贫联系户,进行重点帮扶。我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有一次团中央组织的中央机关和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的团干部来罗家磨村考察青年林,同时进村了解村民生活状况,有一个白白净净的大个子同志不愿意进到瓦四娃家去,我问他原因,他背过脸去擦了一把泪,说他在西藏呆过一段时间,看过藏区牧民的生活情况,他是不忍心多看一眼啊。

共青团组织是清水衙门,大的硬的项目手里没钱没权,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办不了。可是从领导到干事,都有着火一样的热情,铁一样的忠诚,从来都把组织的安排,领导的嘱托当作搞好扶贫工作的圭臬。要摸底,跑遍了全村十五个社的家家户户,川地里的罗家磨、台子、漫滩、苟家庄、包家、泉下,山顶上的王家山,偏僻山沟里的黄香沟,我们用脚步丈量;五百多户人,张家,党家,周家,苟家,伙子里亲戚关系,高中回乡退伍军人,干部教师,男女老少,家贫家富,谁家的卫生干净,谁家的女人来呆,谁家的男人精明,谁家由女人拿事,哪一家生产门路广,等等,我们如数家珍;彩礼高娶一个媳妇拉账几千块,好几家女人得了大病家里缓不过气,有些家里供学生上大学生活暂时困难,还有若干户智力欠缺,贫困的原因抽蚕剥丝,逐渐找到……我们能干什么?当时团中央正在组织东西互助,团地委与北京、上海的团组织联系,动员罗家磨村(后来还有临近乡镇、村社)的高初中毕业生到外地大企业去务工。九十年代以后,出门打工由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变成了农村青年的自觉行动,在八十年代,那是政府强力推动的一件事,确实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充分的后续服务、对方优厚又有保障的条件,人家才愿意出去啊。我记得八七年当年就动员了二十多人出去到大城市谋求发展。落实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走田间,进村社,动员村民压缩小麦青稞等粮食种植面积,适当扩大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和油菜籽大豆(蚕豆)洋芋的种植,压夏扩秋,压粮增经,克服当地雨水较多、气候阴凉的不足,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增加产出,提高效益。上级还要求我们动员群众搞多种经营,我们除了鼓励群众养牛养羊养猪养鸡之外,从定西临洮陇西等地引进了兔子良种,发动群众大力发展养兔业。好多家庭砌兔舍,挖兔窝,什么肉兔、獭兔、长毛兔、荷兰兔,各个品种一起上,一时间养了个热火朝天。黄香沟社的王学仁更是办了家庭牧场,饲养了二三十头牛,效益相当可观,在本村都是致富带头人。其他规模养猪的,养羊的,也有十来户。村子里有几个三十多岁的人已经跑了几趟广州贩归(hu)头,他们继续当起了领头羊,带动更多的人,把本村种的中药材收起来,还收购了会川街(gai)上其他乡镇的药材上广州,搞长途贩运,据说也挺能挣钱。有一次我问他们,广州人把咱们的中药材都做上啥了,他们说好像是广州那边人除了当作药材外,还煲了汤。我们到地区供销社找领导,找科长,印象深刻的是管化肥的一位科长姓黎,他们态度都很好,在紧缺的化肥供应额度内,都给我们的罗家磨村特殊供应好几吨,基本上每家每户能保证一袋子兰化尿素、美国二铵,最不济也要保证一袋子硝酸铵。我正是从那个时候,知道兰化的尿素含氮量是百分之四十六,美国二铵含磷指标是百分之六十七,硝酸铵含氮量是百分之十四。老百姓最喜欢要的是尿素,因为那种肥料在一场雨后撒到地里,不管是啥庄稼,杆子叶子马上嗖嗖嗖地往上窜,颜色也变得深绿墨黑。二铵最适合使用到洋芋豌豆地里,上了二铵的庄稼,颗颗(kuo)子分外饱满,分外重。

村子里仅罗家磨上下社、漫坪上下社、台子上下社通了电,其他苟家庄、口子门等还是煤油灯照明。团地委领导积极想方设法,争取中央驻甘企业西北有色冶金机械厂的支持,他们无偿支援设备、人力、物资,为苟家庄等社架设高压电线。这个厂子是一家军民两用的国有骨干企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东北,他们装备先进,开着大汽车大吊车,穿着整齐洋气,一律的蓝色牛仔工作服,戴着各色各样的安全帽,腰里系着皮腰带,说着普通话,在我们和当地老百姓眼里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仰慕人物。高而又长的高压电线杆拉来了,大轱辘上缠卷着的高压电线拉来了,变压器拉来了,一大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开进了罗家磨村,引得大家好奇地围观。他们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吃的住的也不挑剔,平常还与房东拉家常,开玩笑,渐渐的,老百姓不把他们当作天外来客了,而是用最好的臊子面、烫面油饼、放了肉片的一锅子面、荷包蛋招呼他们,他们自己也买了啤酒喝,还硬拉住社员一起喝,当时喝啤酒是一种“奢侈”。他们的效率就是高,仅仅半个多月,就架起了从村部罗家磨到苟家庄两三公里的高压电线,为黑灯瞎火了几辈子人的村庄带来了光明。当时我写了一篇新闻报道类的小文章,他们厂子的报纸刊登了,团省委机关工作刊物《甘肃团讯》也刊登了。这是团地委帮扶罗家磨村,给村里办的一件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事情。一位老领导说,共青团工作除了自身努力外,更多的还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社会力量,依靠群众。

营造万亩青年林,是团组织响应党委号召,发挥青年活力和自身优势的又一个大手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们的国策,当时中央领导人胡耀邦提出甘肃要反弹琵琶种草种树,团中央还号召全国青少年向定西采摘捐赠草木种子,加上甘肃包括定西的主要困境就是生态脆弱环境严酷,因此团地委汇报上级组织,提出在气候阴凉、雨水充足、土壤肥沃的罗家磨村口子门、黄香沟一带建设一片青年林的设想。这个规划很快得到地委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团中央团省委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基层团组织的积极响应,甘肃省林业厅也表示给予全力配合。万亩青年林是团组织服务大局的一项举措。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经济建设、生态当先,美丽家园、树木在前,这项工程亮出了共青团旗帜,承担了光荣的社会责任,难怪从上到下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鼓励和不遗余力的支持。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书记处书记刘延东亲临指导,省委书记李子奇、副书记卢克俭现场解决问题,以实干精神和栽树书记闻名的定西地委书记韩正卿、行署专员张国维、地委副书记宋得寿给予亲切关怀、手把手指导,省林业厅领导禹贵民感慨地说,冲着这些娃娃们干劲和气魄,林业部门要当作自己的事情,从种苗、技术各方面予以帮助。团地委团县委乡镇团委的干部们铆足精神,日夜奋战在造林第一线。会川、田家河、上湾、峡城等乡镇的几千上万名学生、青年自告奋勇开拔到了口子门、黄香沟,团旗飘扬,歌声嘹亮,精力饱满,热情高涨……万亩,是一个概数,通过几年的努力,万亩青年林共完成造林一万多亩,树种云杉、油松、落叶松、马尾松,还有一部分柏树等共两百多万株。当年种植的时候树苗有一米左右,三十多年过去,现在的万亩青年林,已经长成了十多米高的参天大树,郁闭成林,蓊蓊郁郁,绿色苍翠,粗有二三十公分,早都可以当作椽子、檩条的优质材料了。口子门树林西坡上立了一块万亩青年林纪念碑,当年人们川流不息地参观,是感动于共青团员们的一种青春创造精神,现在莽莽苍苍的树林中,依然有许多人去参观,感怀共青团组织永远跟党走、造福为社会的那种初衷、情怀!请记着为渭源万亩青年林的建设做出贡献、流下汗水的基层团干部们,他们是秦素梅、张淑菊、黄普、孙筠、郭世杰、赵希荣、赵宏荣、杜树旗、陈栋、陈志荣、何永诚、张剑……

团地委的帮扶干部们把乡亲们当作亲人一样对待,罗家磨乡亲们也给干部们拿出了自己真心和最好的东西予以招待。口子门社有个哑巴包文科,领导和帮扶干部把他领到地区医院进行复查,进行针灸和药物治疗,以期奇迹的出现,安排在干部的办公室兼宿舍住宿,吃在机关大灶。可惜的是,这是一种先天性聋哑,无力回天,但是从包文科满脸含笑的表情和对我们模糊不清的称呼中,知道他非常兴奋,幸福。不论到哪一户人家中,他们会尽其所有,为我们烙油馍馍,架起火盆,让我们先喝上罐罐茶,紧接着是一锅子面或者臊子面。隔三差五,村社干部会有意识地安排我们的生活,在家境较好的村民家里宰一只鸡,提上两瓶“滚川”(以前泸州老窖酒厂出的“三”曲酒)或“挂川”(八十年代由四川出产的一种“川曲”酒),一起切磋拳艺。我出校门不久,学习划拳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并学会了划四、十拳、还用别的拳路子破四、十拳。罗家磨的老乡们非常热情好客,走到任何一户人家里,都能看见院落中间的园子“围墙”都是倒插的酒瓶子。我随同乡亲们一起行情吃宴席,这里风俗与定西等地不同的是,自家打发女儿出嫁,女儿的爸爸要亲自去给亲家贺喜,还会备上一块玻璃画的匾,上面写着“恭贺亲家为令郎完婚之喜”的字句,然后与来宾们一起吃酒席。我还随同乡亲们去赶六月六太白山的山会,与他们一起起个大早,带上东家准备的干粮,步行十几公里,爬上陡峭的山峰,在苍松翠柏掩映的太白山顶赏景色,听花儿,吃酿皮,划大拳,交朋友,其乐融融,意会无穷。我还在口子门林业站与职工同吃同住,与他们一起去双石门堵截偷砍林子的人,他们说有时候还会遇到危险,与他们一起还爬到露骨山顶,沿途植被垂直分布,半山腰以上就只剩高山杜鹃也叫枇杷和苔藓地衣。我起初固定住在张建元家里,他老家武威人,说话瓮声瓮气,但是做事实在,待人真诚,他媳妇是本地人,年轻喜捺,早上准备早餐,晚上煨热火囥,住在他们家,我有一种住在老家里的踏实感觉。有时候我也是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每一户人家,都给予了我至高的尊重、最大的温暖。有一次在苟家庄跳着过漫坝河立石的时候,我一只脚踩空,落到了水里,把裤子弄湿了。一家年轻妇女多次让我穿上她男人的裤子给我洗,不到二十二岁的我很羞赧,硬是拒绝了她的好意,坚持在太阳下面把裤子晒干了。连续驻村三个多月后领导让我回单位修整一下,我比较固定的东家张建元一家第二天做了丰盛的早饭——荷包蛋、油馍馍,临走的时候,又是新割下的韭菜,又是一包包自家的鸡蛋。我忽然有一种酸楚或者喜悦、激动的感觉,回荡心间。后来我断断续续在罗家磨呆了三年,直到一九九零年单位的扶贫村调整到另外的地方。几年后腊月的一天罗家磨村的干部宋钦、党平来给大家拜年,带的是村牧场的牛肉,山里采的干蕨菜,晚上我陪他们到地委宾馆的公用洗浴间洗澡,他们是第一次洗澡,不知道开关在哪里,凉水热水怎么调,也不知道怎么搓背,我一一给他们详细解说,示范。

离开罗家磨村三十多年了,罗家磨村的干部、乡亲的面貌时不时清晰地闪现在面前。村党支部书记周虎脸色黑青,威信高,不喝酒,但是爱报个牌,吃鸡肉就爱吃个鸡皮子;村委会张主任吃苦耐劳,爱说笑话,划算喝酒不输年轻人;村经委主任党建平年轻有为,精明能干;村文书康道平踏实肯干,经常性地加班加点;村会计宋钦绵里藏针,憨厚又聪明;还有漫西的张社长,口子门的包社长,黄香沟的王学仁,罗家磨上队的老乔……各个性格鲜明,或忠厚,或机智,或内向,或豪放,他们都成了我的朋友。

离开罗家磨三十多年,无时不在牵心着罗家磨的乡亲,关注着那儿的消息与变化。与罗家磨有缘的是,我一辈子喜欢栽树护林,这与受到老父亲言传身教自幼熏陶有关,还是罗家磨的自然美景、参与青年林的建设,将感情与信念融注到了那儿的草木之中了。近几年,连续看到的是穿越的黄香沟二十公里国道成了定西最美的自然景区,人在画中,画在眼前,上有露骨山常年积雪,下有分水岭边四季美景,春夏的翠绿让人清爽,秋季的斑斓让人迷醉,冬季的晶莹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由人们视而不见、司空见惯的不名之地突然名声大噪,吸引了经过甘川公路的人们都要在这里停留,拍摄,吃饭,野营,寻找那一种原始粗犷的大自然之美。更为可喜的是,得知一位由这儿走出去的大学生姚龙,返乡创业,办起了罗家磨村画家写生基地,名气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一年四季,吸引着兰州、西安、上海、天津、北京等美术机构、艺术院校的画家、学员们来这里写生,看不完的美景,画不完的山水,尝不完的美食,听不完的故事,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找到了共鸣!真是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三十河东四十西,

脑筋一换梦成真。

今年定西市七县区中将有五个县也当然有我的罗家磨村跨入脱贫行列,祝贺我的罗家磨,祝福我的罗家磨乡亲们!

回顾罗家磨的扶贫历程,理性客观公正地说一声,定西的党政领导真是不容易,他们确实付出了比其他地方十倍百倍的劳动;定西的老百姓的确不容易,他们始终坚韧,乐观,奋斗,拼搏!致敬了!

(说明:

1.廓子、颗颗子,都是方言庄稼颗粒的意思;

2.归头,方言读作虎头,是中药材当归的头部;

3.本文图片全部由姚龙同志提供,取景于罗家磨村,其中那座亭子就是万亩青年林纪念碑亭,碑亭周围及下图为青年林现貌)

己亥猪年甲戌月己卯日于北海休假中

罗家磨扶贫记

罗家磨扶贫记

罗家磨扶贫记

罗家磨扶贫记

罗家磨扶贫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