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化解外部双重冲击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我们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化解外部金融与贸易双重冲击,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社论丨加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化解外部双重冲击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称,各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和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使世界陷入“大封锁”状态。IMF因此预测,2020年全球增长率下降到-3%,这使“大封锁”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对于这场危机的特点,IMF认为,这是真正的全球性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幸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发展中经济体同时处于衰退之中,这种情况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出现。而且,后期还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IMF指出,鉴于公共卫生危机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场危机的后果还很难判断。如果今年下半年疫情没有消退,还会进一步影响全球供应链。在这种情况下,全球GDP可能出现更大幅度下滑。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大都发生于局部,再通过涟漪效应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冲击。因此,在应对危机时,只要各国财政与央行联手建立防火墙,就可以应对金融体系传导的危机。但是,此次危机在范围上涉及全球范围,而且相关限制政策导致市场供需中断,冲击金融体系。由于疫情的高度不确定性,导致全球经济本身恢复的时间不明,从而迫使金融体系承受持续的压力。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IMF可以通过红线预估来督促各国做好经济复苏计划,积极促进经济复苏,推动全球多边合作以应对危机。至少到目前为止,虽然全球供应链遭受冲击,但供给体系并未面临大规模破坏,各国的按揭和相关债务也要求政策性的推迟,发达国家均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现金支持,确保基本生活支出。一旦疫情减缓,生产和消费就会重启,大萧条很难发生。只是存在一种防疫常态化的可能,使经济增长比过去放缓。

但是,疫情带来的冲击可能存在长期效应。首先,疫情发生于发达国家债务高峰时期,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以及扩大财政支出救济民生与企业,这些国家的债务会再次大幅提高。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 (CRFB) 预测,今年预算赤字总额将超过3.8万亿美元(占GDP的18.7%),2021年将达到2.1万亿美元(占GDP的9.7%)。以前美国的名义赤字纪录是2009年的1.4万亿美元,在大衰退期间,赤字占GDP的比例也从未超过10%。发达国家过高的债务以及由此被迫近乎零利率水平,对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会产生长期影响。

其次,发达国家的医疗资源与强势货币可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受到较严重的冲击。除了中国等大型经济体外,绝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结构都比较单一,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缺乏应对冲击的承受力和韧性,比如有的经济体过于依赖旅游业、大宗商品、农业等。此外,全球风险偏好减弱导致资本流动逆转,会导致资本大规模流出这些脆弱的国家,从而对其货币产生额外的压力。从1月下旬至今,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出几乎达到了1000亿美元,并且还在持续。经济危机可能会演变成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从而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挑战。

对中国而言,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较大挑战。首先,要防范宏观杠杆率,资产以及一部分商品价格结构性上涨;由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以及发达国家普遍将利率降低到零的水平,可能会吸引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其次,各国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优先使用本国商品以启动经济,作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中国受到的影响需要重视。

因此,此次疫情将导致全球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凸显,这是对全球经济复苏最大的威胁。如何在维护现有全球化体系的过程中推动各国内部结构调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任务。

中国正在推动经济结构性转型,外部冲击会加速这一进程,比如扩大内需以及科技创新等。我们需要积极应对挑战,化解外部金融与贸易双重冲击,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