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之死居然是因為不孝,他提出了這個理論被殺!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注引《續漢書》。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可見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一直被認為是儒家道德的傳承者。

孔融之死居然是因為不孝,他提出了這個理論被殺!

但孔融有一個著名思想,叫做容器論。被認為是驚世言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父與子之間,哪有什麼親情? 他認為孩子不需要對父母感恩,因為孩子只是父母性慾的副產品,母親只是孩子曾經居住過的一個容器而已。後來鬧饑荒時,孔融又對別人說:”如果父親不好,我寧願把東西讓給別人吃,讓父親餓死。”

這種觀點今天看來都足夠另類,何況是千年之前以孝悌治國的漢朝,這是一個讓儒家人士很尷尬的事情,更何況孔融還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之死居然是因為不孝,他提出了這個理論被殺!

其實拋去這個驚人的"容器論",縱觀歷史能發現,孔融之死與他張揚性格有關,從而導致與曹操的政治方向出現偏離。當時曹操手下有很多的知識分子。有的就很老練,像什麼徐庶,可以說是低調極了,一句話都不說。孔融則剛好相反,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處處想著讓人覺得自己比領導高明。

有一次曹操頒佈禁酒令,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你猜孔融說什麼?他說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也給禁了?說得曹操是無言以對,其他人則幸災樂禍卻是不吭聲。我們都知道曹操是個好色之徒,連兒子喜歡的女人都要搶過來,現在孔融這麼說,明顯是在戳他的痛處。

孔融之死居然是因為不孝,他提出了這個理論被殺!

所以孔融之死,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專制政治。當然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殺孔融,用心是很深的,表明曹操是極有心計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意氣用事的書呆子,漢王朝歷來主張以孝道治天下,曹操殺孔融,說明他維護孝道,而維護孝道就是維護漢室,這就光明正大,用不孝的罪名殺孔融,不但能消滅孔融的肉體,還能詆譭孔融的名譽。你想,孔子的二十世孫居然主張不孝,他的人品還靠得住嗎?一個連祖宗都背叛的人,難道還不該死嗎?顯然,曹操不但要整死孔融,還要整臭孔融,死了以後也翻不過身來,遺臭萬年。

如果,孔融活在今天,那他會是一個優秀的評論家,一個人氣指數很高的文化人,然而,而生在亂世,又遇到了曹操,以他的性格,註定了他必然不被當權者所容的命運。

今天,處於職場的我輩,看完孔融之死,當從中汲取教訓,人貴有自知自明,君子為人處世自當審時度勢,不可持才自傲,目中無人率性而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