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证辨证浅议及展望

方证辨证浅议及展望


研究小建中汤方证,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有关方证问题的探讨,而且随着对

小建中汤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方证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略述于下:

1.方证概念:

方证相应亦称方证相对、方剂辨证、汤方辨证,沈自尹在“从《伤寒论》与

《内经》的不同学术渊源来研究‘证’的本质”一文中认为:“每个汤方都有相

应的证,只要有此证即可用此汤方,常称‘汤证’,实质是找出汤方的适应证。

从广义上说,以汤辨证亦属辨证范围,故称之为方剂辨证”在这里实际上是指从

经验方发展而来的《伤寒杂病论》。黄煌教授也认为“方证相应说强调方与证的

对应性,证以方名,方以证立,方随证转;临床上重视抓主证,有是证则用是药,

无是证则去是药,而不受病名的约束。”并且认为:“无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其最后都要落实到方药上

去。”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它以方为基本出发点,强调方与证之间较严

格的对应性;二是将其作为一个辨证系统来看待,那么它就有相对固定的研究对

象与研究内容。

2.研究范围:

汤方辨证对方的要求是“不仅是指药物的特定组合,而且还指有明确应用指

征的药物……明确的应用指征对于方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剂主要集中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唐宋方书中”,“方证相应,必须以这些方为基础”。

(黄煌)这里就摒弃了后世的许多方剂,然而我们细细分析,实际上这里是指由

这个特定的研究方法所产生出来的方剂,从自然辨证法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

每一个特定学说其思维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与其他学说(系统)相区别

的标志之一,“方剂的功能已不是药物功能的简单叠加,方剂作为一个系统已具

备了它的系统值。”(高钦颖),沈自尹认为《伤寒论》和《内经》(实际上代表经

方派与医经派)有不同的学术渊源,从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两种学

术观点有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趋势,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就提到了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说明那时已经有了交流借鉴的情况,

在唐宋的方书中记载的方剂其创立也受到医经派的影响,在《千金方》中就有大

量的医经派的内容,那么当时的医生在研创新方时肯定会有医经派的思维方式在

其中,而且从记载的方剂来看也确是如此,而后世以脏腑辨证为主要方法的医家

在医疗实践中也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经方派的思维方式,比如叶天士,从

其用方思路来看,更侧重于医经的思维方式,著且他在《内经》基础上发展创立

了卫气营气辨证系统,但是他对经方研究亦很深入,其病案中应用经方者比比皆

是,而且在其基础上又有灵活加减,使之更切合实际应用。所以沈自尹认为:“方

剂辨证或脏腑辨证也会殊途同归。”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的方剂辨证与脏腑辨

证在实际中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各自体系中总是或多或少的有另一种思维方式的

兼杂,所以我们可以把唐宋及其以前的方剂作为研究重点,但是这绝不仅仅是全

部,应该从与医经派的结合中去寻找和研究更为本质性的东西。

3.方证相应……医经派与经方派的结合点

“中医的流派较多,辨证的种类也较多,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

证、病因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虽各有要领,但归根到底,

开出去的是药方。所以,药证与方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要素;药证相应、方证

相应,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中医十大类方,前言,P3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5)上面我们已经说明在中医的发展史上出现了方剂辨证与脏腑辨证相融

合的趋势,实际上其他辨证系统也有这个趋势,这不是一种潮流而是一种必然,

原因是侧重于理法证研究的医经派与侧重于方药证研究的经方派都有不足之处,

前者对方药的研究不足,后者对理法的研究不足,“如单用脏腑辨证则用药如程

式,药物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发掘‘对病真方’;如单用方剂辨证,在辨证

不相符合时则技穷,如单用验方没有理论指导,往往施于此则有效,用于彼则无

效”。“从辨证层次上分析,不管采用何种辨证方法,都仅限于对‘证”的辨析。

辨出证,只是辨证施治的第一层次,下一步就是对证施治,这是由方剂辨证完成

的。(高钦颖)只有二者巧妙的结合,互为补充,才是完整的辨证模式,这才是

侧重于理法证研究的医经派与侧重于方药证研究的经方派相互融合的真正原因。

4.方证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兼容性问题

“中医从辨证方法而论,有八纲、病因、六经、卫气营血、脏腑、方剂等辨证,

在临床应用中各有所适从与有所侧重。”(沈自尹)上面已经提到前面的各种辨证

方法最后都要落实到方剂辨证上,这里就有一个兼容性问题了。举个例子,比如

桂枝汤,用营卫理论解释是治疗营卫不和,用脏腑辨证则认为治疗肝脾不调,用

六经辨证又认为是治疗太阳中风;又如白虎汤,在六经辨证看来是治疗阳明实热

证,而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又认为是治疗气分证,“横看成岭侧成峰”,看起来是文

字游戏,实际上不一样,这是要指导医生临床实际的,因为不同医生在治疗不同

疾病时会用到不同的辨证方法。那么去寻找一种通用的解释方式自然就是很重要

的了,这样最后就落在了方证辨证上,方证辨证通过对应用指征的明确表述为各

个辨证系统提供最基本的应用标准。

5.症状集合问题

既然对于一首方剂有如此多的解释,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供这首方剂所治

疗的症状,而把有关的理论阐发归结到各个辨证系统,这就是方证对应问题。(但

是我们需要说明,如果单纯应用方证辨证这种不足是显而易见,它必须与其他辨

证方法结合,日本在运用经方时所产生的僵化的弊端就是这种简单对应极端发展

的结果。)我们以统计学的随机现象来解释方证对应问题,以小建中汤为例,有

关小建中汤的现代病案一共出现症状共有122个,然而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出现

这些症状,一个个体的临床表现只是这个集合中的几个,它们出现在这个患者身

上或是另外一个患者身上是随机的(当然从病机分析有其必然性),而且这些症

状出现的概率也是不一样的,相对于病种上的扩充,症状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稳定

性,而且症状中常见症状的频率也应当是相当稳定的,知道了这个,就可以“不

受病名的约束”,直接以方证治疗疾病,有的医家尤其是经方派的某些医家,甚

至可以在辨证论治时不受其他辨证系统的影响。正如《方剂辨证刍议》一文所说:

“如单以方剂辨证处理疾病,因其采用以方类证,以方辨证的分理法,这方法能

使人很自然地把证与方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每触及某证,头脑里便会闪现出某个

方的影子,或每提某方便知该方的主治证如何。特别是在辨识方证对应关于证的

综合概念时,只需掌握有关证的某些指标即可,无需套用各种辨证方法的繁杂程

序和运用多种辨证方法。”然而我们已经在上面提到,没有理论基础的方剂辨证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且掌握己知方剂的“指标”与临床上尚待解决的问题相比

要容易的多,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研究方证掌握方证固然

重要,但是这只是我们研究中医学的一个方面,掌握其方法,又结合新的研究成

果在临床实践中创制出新的有效方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