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岐黃肇始地 振興開新方

甘肅是中醫藥文化發祥地,“華夏中醫始祖”岐伯與軒轅黃帝坐而論道,《黃帝內經》由此行世。這裡也是我國中藥材主產區,岷歸等道地藥材馳名全國。然而,這個中醫藥資源大省卻一直是產業小省,藥企不大不強,藥農長期受窮。

十九大以來,藉助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契機,甘肅為振興全省中醫藥事業“把脈開方”,逐漸形成中藥材優質優價、“隴藥”品牌越擦越亮、“南藥北貯”格局凸顯的新趨勢。

甘肅:岐黃肇始地 振興開新方

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一藥材交易城內,工作人員在通過當地的中藥材電子交易平臺發佈中藥材市場行情。新華社記者 張文靜 攝(資料圖片)

從“朝貢珍品”到“脫貧法寶”

初秋,位於定西市隴西縣首陽鎮的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藥香四溢。當歸、黨參、黃芪,色澤鮮亮的中藥材被打包碼成一排。操各地口音的客商穿梭往來,忙著和藥農討價還價。

家住首陽鎮樵家河村的李繼元,一年靠種藥材入賬5萬元。“黨參根據品質分6個等級,平均每斤30元。”李繼元說,合作社提供種苗和無公害農藥化肥,還派人到地頭培訓,所產藥材在市場賣得上好價,村裡不少人靠種道地藥材脫了貧。

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岷縣所產的當歸早在古代便是朝貢珍品。如今,道地藥材讓藥農們嚐到甜頭,變成了群眾的“脫貧法寶”。

“過去是藥農和藥販子做生意,現在是企業從藥農手中訂單收購,把他們變成企業生產鏈上的工人,不僅避免了藥農盲目種植,還能有保底收入。”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裕說。

這一變化得益於甘肅出臺的一系列新政策。2018年甘肅省政府出臺支持隴藥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提倡建立企業與藥農的合作對接機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允許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對地產品種從農戶或市場收購。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全省建立了30多個自有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將不少貧困村裡的莊稼漢培養成了種植道地藥材的“老把式”。

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在中藥材產業所覆蓋的508個貧困鄉鎮中,中藥材種植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50%以上,涉及全省54.6%的貧困人口。

甘肅:岐黃肇始地 振興開新方

甘肅岷縣藥農在市場上出售黃芪。新華社記者聶建江攝(資料圖片)

從發展“小弱散”到培育“大品種”

有多少中藥材被轉換成中藥成品,是衡量中藥產業強弱的直接依據。2019年甘肅省中藥材種植面積約460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前列。“但甘肅省中藥材轉換率在10%以下,大多數藥材經過粗加工或者收穫後便直接銷往外地,很難創造大利潤。”甘肅省隴藥產業協會會長夏祥說。

為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提質升級,改變“小弱散”的局面,甘肅省2018年將中醫藥產業納入全省十大綠色產業之一,印發了《甘肅省中醫中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成立甘肅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中醫中藥基金;同時出臺了支持隴藥大品種大品牌發展的政策,圍繞“大品種”建立培育機制、擴大適用範圍、推動研發創新、加大獎勵力度,將主要精力聚焦於開發隴藥大品種、培育隴藥大品牌。

在政策驅動下,“老字號”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不再埋頭生產中成藥,而是從種子種苗培育、田間管理、飲片加工、製藥、科研全產業鏈實現了質量控制。不論是物流終端建設、生產過程改進,還是銷售體系搭建,企業都在圍繞培育大品種佈局,志在成長為全國醫藥行業大型龍頭企業。

“甘肅中醫藥企業正在加大力度強推企業特色品種,同時加快兼併、收購步伐,佛慈、隴神戎發、和盛堂、奇正等一批知名企業脫穎而出,培育大品種成為甘肅中醫藥行業的一個新風向。”夏祥說。

甘肅:岐黃肇始地 振興開新方

為保證供應市場的中藥材質量安全,甘肅省隴西縣建成符合國家標準檢測能力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資料圖片)

從“天然藥倉”到“天下藥倉”

南方氣候溼熱,不利於中藥材存放,倉儲成本高。而甘肅幹而不燥、涼而不陰,所存藥材不生蟲、不發黴、不變質。得天獨厚的貯藏和區位優勢,催生了倉儲物流和集散交易的快速發展,“南藥北貯”格局在甘肅悄然形成。

隴西縣憑藉天然獨特的氣候條件吸引了雲南白藥、千金藥業、麗珠集團、廣藥集團、國藥集團、神威藥業、葵花葯業、中國中藥公司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建立倉儲中轉基地。一座座倉庫裡儲滿了當歸、黃芪等地產藥材,還儲存了大量川芎、浙貝、黃連等南方藥材品種。

甘肅一方面扶持現有的倉儲企業廣泛採用輻照滅菌、低溫乾燥、紅外線乾燥、低溫充氮技術等先進儲存技術和建築新材料,對傳統倉儲庫進行改造擴容;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擴大倉儲規模,提升靜態倉儲能力。僅隴西縣就有千噸以上倉儲物流企業35家,靜態倉儲能力100萬噸,倉儲品種320多個。

記者走進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智能雲倉”,看到這裡集散的中藥材在物聯網技術下實現了智能倉儲。倉內恆溫恆溼,客商在電腦下達指令,一箱箱經過包裝的中藥材在傳輸帶上有序出入庫。

藉助“互聯網+”,如今藥商們也實現了線上交易。藥商茹文武說,過去中藥材交易手段傳統,成本高、價格不透明、質量沒保證,收入一直上不去。如今只要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和全國各地2000多名藥商交易,效益翻了好幾倍。(完)

來源:新華社

轉載自飛天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